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全力支撑红外体温计校准检测

2020-02-07 10:31:35 中国质量报

精准战“疫”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全力支撑红外体温计校准检测

□ 刘旭红 本报记者 史玉成

近日,为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机场、火车站、地铁甚至住宅小区门口都配备了测温设备进行体温测量。那么,耳温计、额温计、体温筛检仪……不同名称、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种类繁多的测温仪究竟有啥区别?怎样才能测得准?又是谁在给测温仪“体检”呢?

我国温度计量量值最准的地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热工计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热工所)的专家们,给大家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温度计经过校准才测得准

测温是公共场所疫情检测的第一关口,因此红外体温计必不可少。

中国计量院热工所所长汪洪军介绍说:“红外体温计是利用被测对象与探测器间的红外辐射换热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目前常见的红外体温计包括红外耳温计和红外额温计。红外体温计响应迅速,一般在16℃到35℃(部分10℃-40℃)的环境条件下,仅需一两秒钟就能完成一次体温测量,非常适合公共场所依次、快速测温,以及急重病患者、老人、婴幼儿等人群的使用。

“跟对表类似,不管哪种温度计,都要进行定期校准才能保证其量值准确可靠。”汪洪军告诉记者,目前,该所有红外体温计校准和黑体辐射源校准2个实验室来从事红外体温计相关的研究和检定校准量值传递等工作。“历经多年努力,我们已建立国家红外体温量值溯源标准,通过把最准的量值传递给全国各地方计量技术机构,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持续开展技术培训,支撑保障各地计量技术机构开展各种红外体温计的检定和校准。”他说道。

解决红外体温计校准难题

尽管从2003年“非典”时期起,中国计量院就已为全国计量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红外体温计校准技术人员,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红外体温计检测需求,厂商不同,型号各异,如何正确操作和快速校准,还是成为全国各省、市、县等计量机构面临的大难点。

为解决这一难题,1月23日,中国计量院牵头组织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组成咨询小组,为各省市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服务。除了电话咨询,每天上午10时,汇聚了全国近200名红外体温计一线检测人员的“红外校准技术交流群”定时发布更新体温计校准模式,中国计量院首席计量师原遵东等专家随时在线解惑释疑。

“截至2月3日,我们已汇总并公布了49个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包括耳温计和额温计等152个常用型号红外体温计的校准模式,解决了关于红外体温计使用和校准过程中遇到的计量技术难题40多项。”中国计量院热工所红外体温计校准实验室副研究员柏成玉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相关红外体温计校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此外,据柏成玉介绍,他们也正在抓紧录制红外体温计校准操作的视频培训课件,随后将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开展人员培训。届时,全国一线校准人员都将得到更全面系统的规范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撑。

黑体辐射源助力红外测温仪“体检”

机场、车站和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区域的红外体温筛检仪设备需要定期“体检”校准才能准确可靠。给这些体温筛检仪校准,除了可以把它们送到实验室,更多的是计量技术机构检测人员带着标准设备去现场开展技术服务。这个标准设备就是校准用红外测温仪计量标准器,更专业的叫法是“黑体辐射源”。

目前,全国省级和少量地市级计量技术机构已经配置了这样的标准器,但大多数地市和县级计量机构还没有这个检测能力。

“春节前后,我们接到全国各地几十个省、地市、县的求援电话,急需这个检测设备。”中国计量院热工所黑体辐射源校准实验室副研究员王景辉介绍说:“我们院把这件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对待,针对需求指标,利用现有物料紧急先行制作了两台校准用红外测温仪计量标准器,首先提供给疫情重灾区湖北省。”王景辉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原本需要30天的研制期,他们在3天内就完成了。

眼下,中国计量院正在积极研制另外18台这样的计量标准器,完成后将陆续发往湖北各地(州)市的1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以用于湖北各地红外耳温计检定以及红外额温计和红外体温筛检仪器校准,争取尽快保障湖北省地(州)市以上计量机构都具备红外测温检测校准能力。

此外,中国计量院正计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体温计量校准研制方案提供给一些省级计量技术机构,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研发指导,利用全社会力量在短期内研制更多可靠的计量标准,尽早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后续,我们仍将持续加大研制力度,尽最大努力从源头上确保全国红外测温仪的测量量值准确可靠。”汪洪军坚定地说。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