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信息孤岛”困住了货车超载预警系统

2019-10-15 10:22:40 中国质量报

“信息孤岛”困住了货车超载预警系统

治理和预警大货车超载需完善多方面标准

□ 本报记者 何 可

10月10日傍晚,江苏无锡312国道发生的高架桥侧翻事故引起全社会关注。经初步分析,该侧翻事故便是运输大货车超载所致。

货车超载为何屡禁不止?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否对超载货车进行预警?治理货车超载还有哪些难题待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罚了司机却管不住企业

“目前货车超载的治理难点在于监管的落实和责任的明晰。”之江实验室超级感知研究中心科研专员严国锋对本报记者表示,公路货运治理长期以来是“以罚代管”,只是对司机进行处罚,不能“深入其雇主”,所以不能真正起到遏制超载的效果。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共发生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其中因为营运客货车辆肇事导致的占到六成,而超载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也直言,治理大货车超载一方面面对超载背后的逐利动机和利益驱动,一方面也面对着治理成本高昂、治理技术方法不足的双重挑战。“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式的治理、抽查式的治理,这只是杯水车薪。”

国家治理研究智库研究员朱涛表示,治理超载难,一是违法成本低,罚款的震慑力度不足;二是大货车夜间行驶的特点,导致执法成本高。

交通运输部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公路货运市场呈现“小、乱、散、弱”的局面,经营主体多,准入门槛低,无退出机制,90%以上为个体户,经营管理粗放,议价能力差,空载率高,造成“压价-超限超载-运力过剩-再超限超载”的恶性循环,影响货运行业稳定。

近年来,国家“治超”的力度逐年加大,对公路货车尺寸和重量作出了新的标准限定。“货车超载现象的确很普遍,但类似无锡事件中的严重超载,还是很少见的。因此,需理性看待此次事故,不应过分散布社会焦虑与恐慌。”朱涛说。

信息孤岛带来监管盲区

2017年,武汉启动“智慧桥梁”的计划,这样的“智慧手段”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货车超载的监测工作之中。严国锋指出,我国在公路超载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滞后,急需科技手段助力提升监测水平和效率。

严国锋说,“车辆超重智能感知与预警系统”可以从技术角度帮助解决超载的监管难题。通过智能感知、物联网通讯等手段,相关执法人员能够对超重车辆及时进行拦截和处罚。

王伟认为,随着5G时代的到来,车联网技术将得到普及,“货车自身状态的感知和数据实时分享,进而与路侧感知信息以及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的联动,将成为可能”。

不过,“车辆超重智能感知与预警系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仍有难度。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的共享。

“无锡高架桥侧翻事件,包括司机及其老板、车辆、发货方与收货方、道路桥梁、车辆行驶沿线政府、事故受害人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背后本质是人际社会网络、产业交易网络、交通设施网络、城市日常运行网络、政府跨域治理合作网络等多重网络叠加产生的复杂系统。按道理来说,只要任何一个网络提前发出预警,都可以加以处置。”王伟说,现实中我们的多重网络系统出了问题,大量的信息孤岛存在,导致大量的监管盲区,甚至遇到问题就推诿扯皮,这就为超载留下了很大的治理漏洞。

“如果我们对超载车辆和司机建立起诚信信息档案,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发现超载车辆上路就对沿线发出警示通知,如果沿线政府彼此有良好的信息共享与联合治理机制,或许这个事情就能从源头消除。”王伟说。

要在多个环节建立标准体系

“城市大脑”目前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超载的监控和监测也将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严国锋说,城市的传感网络建设之于“城市大脑”的作用将愈加明显,因为只有提升收集数据的能力和质量,才能支撑“城市大脑”更好地实现判断和决策。

严国锋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一些关于货车超载智能化监测的试点工程,比如福建省交通综合执法总队在闽侯祥谦、南安水头等公路治超站建设了公路超限超载不停车检测系统,当车辆经过设置在超限站附近的传感称重设备时,系统会自动采集货车的车速、车牌、车辆载重情况等信息,并立即上传到治超监控指挥室进行汇总筛选。

据了解,超载的发生还与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和改装厂商违反车辆生产技术标准,非法改装车辆,或存在大吨小标等违法行为有关。此外,车型标准、治超标准不统一也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治理货车超载超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提出,在当前治理方法的基础上,从刑罚、经济、信用等方面综合施策,治理超限超载。

严国锋说,治理和预警超载还需要多部门的联动,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在规则、监管、评价、改进等几个环节都要建立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运行实现治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