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实施“三做一打造”发展战略实现“二次腾飞”

2019-10-08 10:06:52 中国质量报

在转型升级中践行高质量发展

——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实施“三做一打造”发展战略实现“二次腾飞”

□ 李金玲 史 灏 姜 丹 王 梅

“皮带准备启动,请工作人员注意。”话筒里传来一阵响亮的预警声。

下午16时整,在地面宽敞的指挥控制大厅内,工人按下一键启动按钮,井下的各项采煤设备(采煤机、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支架等)就会有条不紊地自动运行起来。透过电子显示屏,可以清晰地看到井下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实时上传的相关数据。

曾几何时,谁能想到坐在大屏前操纵设备的竟然会是一线采煤工人?

从“煤黑子”变成“煤亮子”,把矿工从艰苦危险环境和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功臣”,正是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陵矿业)这套“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

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成功,开启了国产成套装备智能化开采的新时代,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黄陵矿业,因此成为全国首批实现薄、中、厚煤层智能化生产全覆盖的矿区,也是首批所属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的煤炭企业,走在了全国煤炭绿色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的前列。

全国知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曾有过这样诗意地描述:“黄陵煤温暖华夏五千年。”

新时代朝气蓬勃的黄陵矿业人

今天的黄陵矿业,已经成为陕煤集团、陕西省国有企业乃至全国煤炭行业一张靓丽的名片,先后斩获中国工业大奖、第八届陕西质量奖。

2018年实现了产值107亿元、利润46亿元,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

难捱的寒冬曾让全国煤企哀鸿遍野,黄陵矿业反而逆势上扬;煤价整体水波不兴,黄陵矿业却风景这边独好。

是什么在支撑黄陵矿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黄陵矿业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给出了“黄陵模式”,为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黄陵智慧”,为陕西省经济追赶超越贡献了“黄陵力量”。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增强企业发展支撑力,关键是要落实‘做精做优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电力产业、做实做活多元产业,打造煤电联产、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的‘三做一打造’发展战略,在装备技术升级上做文章,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找出路,在激发全员活力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更强、质量效益更高、产业结构更优、体制机制更活、员工生活更好的目标。”黄陵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雷贵生如是说。

科技创新 建智慧矿山

为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不来到现场,根本无法想象,这青草茵茵、绿树环绕、花园般的社区,竟然是一个年产量达600万吨的煤炭开采矿场。

“以前,工人猫着腰站在狭窄的井道,扳着手柄操作支架(一个支架就60多吨)。现在统统不用了,每个工作面只需留两个工人巡守,遇到问题,人工干预排除故障就可以。”二号煤矿机电部副部长杨波说。

回想起当初尝试智能化的艰辛,杨波感叹道:“实现智能化开采真的难,尤其是让硬件设备实现可控制、自动化更难。”

据杨波介绍,刚开始,地质条件、设备达不到自动化要求,必须进行改造,增加自动化控制模块、现场开发相关软件、设置专线专网,排除各种故障。

例如,在薄煤层智能化综采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先后完成了转载机自移系统改造、采煤机电缆防脱槽改造、煤壁视频盲区改造、远程供液泵站过滤站改造、采煤机红外线发射器12V电源改造及采煤机二次喷雾改造等创新改造,大大消除了设备缺陷。解决各类故障难题66个,共取得创新成果12项,获得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实现了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和井下顺槽监控中心对综采工作面所有设备的‘一键启停’、无盲区实时视频监控及自动化控制、采煤机自动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远程干预控制等功能,达到了远程采煤作业常态化,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说到智能化的好处,杨波如数家珍。

节本增效成果明显。国产装备购置价格约为国外产品的65%,一个薄煤层工作面成套装备智能化系统设备购置可节约3000万元左右。生产期间工作区域由原来9人联合操作(煤机司机3人、支架工5人、运输机司机1人)减至1人巡视,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500多万元。

智能化的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生产能力有增无减。薄煤层智能化综采装备应用的1001、1002、1003、1004工作面地质条件差、煤层分布不均且时有夹矸现象,依然创造了单班8小时无人化连续推进8刀30架的最高纪录,月生产能力达到17万吨以上。

“当然,智能化全方位锻炼了我们煤矿工人。”杨波风趣地说,他们不仅是按钮操作采煤,还能够发现设备运行中需改进的问题,准确表达、传递信息。

2016年5月,我国首家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在黄陵矿业正式挂牌成立。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推进煤炭行业开采技术革命”,从当初的7人到现在的5个研究院所与6个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为重点,不断提高创新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3月,黄陵矿业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通过空间信息、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协同“一张图”等技术,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协同调度、集中管控,改变了煤矿安全生产现有的管理模式。

“井下生产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通过大数据分析出问题在哪里,并结合预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省去了跑现场、再汇报、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程序,极大地缩短了处理问题的时间。”一号煤矿地测部副部长向利向笔者说起了平台优势。

据了解,中心正在为建成“两智一无”联合开采智慧矿区这一新项目进行着探索与实践。

唤醒全员创新的“基因”,激活全员创新的“细胞”,黄陵矿业定期举办“五小成果”“金点子”评选等活动,将自主创新情况与干部职工的晋级晋升和年度评先树优挂钩,让“创客”们成才、成名、致富,激发职工由“汗水型”向“智技型”成长。

2018年,黄陵矿业加快自主攻关,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大采高智能化综采通过中煤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快速掘进系统方案制定和设备制造;“110”工法试验通过陕煤集团公司验收,提高资源回收率15%,年节约费用1200万元。制定6项智能化作业标准,其中2项被纳入行业标准编制计划。63项专利进入受理阶段,申报各类科技奖项21项,其中《黄陵矿区煤油气共生矿井油型气(瓦斯)防治技术研究》荣获中煤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技术赋能智慧矿区安全高效推进高质量发展——黄陵矿业打造“无人矿井 智慧矿区”探讨与实践》获得陕西煤业“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管理创新实践与研究评比活动一等奖——最佳管理创新成果奖。

现如今,创新让黄陵矿业成为行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煤炭优质优价,仍然供不应求。

求真务实 推行精细化

用“实文化”激活管理新动能

走进黄陵矿业公司办公区,“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务实之风扑面而来。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我们必须主动融入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将发展规划实施好,将改革方案落实好,将管理制度执行好,将精细化管理发展成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引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力量。”雷贵生这样表述着。

“要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实现由‘事中’隐患治理到‘事前’安全风险管控的转变。”一号煤矿机电部副部长李悬说,“煤矿要实现生产有序、运行安全,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重责在肩。为此,我们制定了详实的检查检修制度,形成闭环式管理,争取把故障率降到最低。”

制定强制性检修办法(每个月停产三天所有设备强制检修一遍)、对机电设备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行到质保时限,正常运行也必须更换)、对井下设备实行精细化管理、对物料实行定制管理、实行四检制(班检、日检、周检、月检)等。

仅一号矿区就有3万多台机电设备,涵盖通风、排水、供电、运输、人员定位、紧急避险等六大系统。随着智能化全覆盖、常态化应用,设备检修量更是大幅增加。

“不是在下井就是在下井的路上。”一号矿机电部部长李成西调侃到,周一地面检,周二下井检,周三系统排查,周四复查,周五走动检查。

发现隐患、处理隐患、评价、销号是他的日常工作。李成西打开电脑,手指一号矿安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排查日期、隐患描述、隐患等级、隐患类型、状态等信息都可以看到。这个平台会对事故隐患进行管理,进行隐患分类统计、综合分析、查询分析。

2017年6月9日,黄陵煤化工公司全面移交陕焦化工公司。黄陵矿业煤、电、路、化四业并举的发展布局被打破。当务之急,该公司领导班子毅然挑起转型升级的重任,确立了“‘三做一打造’,实现黄陵矿业二次腾飞”的发展战略。

如何让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如何让战略目标成为现实?

黄陵矿业推行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了重要抓手。

经过积淀、探索、实践和提炼升华,在“实”文化的滋养下,精细化管理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紧紧抓住安全管理中“人”这个关键和核心,按照“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思路,注重对风险的辨识、评估、管控,落实PDCA闭环管理,加强对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工作检查、反馈、提升等环节的监管作用,不断完善监督体系、考核体系、激励体系。

创新实施“四治理一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融合引进NOSA安全健康环保风险管理体系,大张旗鼓表彰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先进典型……

推行人的行为治理,就是要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让每名职工在熟练掌握岗位操作规章规程、应知必会、质量标准化要求的基础上,自觉按章作业、规范行为,消弭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因素。

例如,一号煤矿推行人的安全行为治理“14751”工作模式,做实做细“七项管理内容”,推动人的安全行为治理落地生根,“员工、岗位、班组、区队、部门”五位一体齐头并进,构建人的安全行为治理立体联动格局。

通过梳理修订定岗位描述标准,使其贴近实际,遵循“怎么做的就怎么说”的原则差异化开展考核工作,对优秀的岗位描述能手披红戴花大力表彰,对基础差的职工进行“一对一”帮扶,有效解决干部职工“不知道”和“不会干”的问题;通过加强“手指口述”在作业现场的应用,以关键岗位和涉危作业为重点,确保了各环节安全确认到位;通过对“七种安全行为”标准进行细化,对干部职工从上班到下班、从地面到井下的行为规范作出具体规定,促进了全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培训,提升管理人员及岗位作业人员危险源辨识能力;通过深化干部走动式管理,开展反“三违”活动,加大动态检查力度,多部门联合督查走动,提升管理干部执行力;强化班前安全预想、菜单式交接班、“双险双控”“三三整理”“机环双检”等各项安全确认工作,各岗位职工养成了“先确认、后操作”的习惯;通过制定良好的经济杠杆,把人的安全行为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安全结构工资进行考核。

此外,建立公开透明的考核平台,保证职工权益平等。办公楼内放置的滚动大屏显示员工岗位价值明细表,可以实时查看个人工作得分情况。

建立家属协管员队伍,在班前会上协助排查工人的安全隐患。干了7年协管员的张红萍告诉笔者,她们这个队共有女性家属24人,每天在工人下井作业前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提供周到的项目检查服务;当工人精神状态不佳时,做家访,帮助排解忧虑情绪。细致入微的温馨问候,确保每一位工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生活、工作状态。

健全机制 创新人才

为保障孕育全员创新土壤“蓄能”

黄陵矿业要搭建起创优创效的新平台,自主创新的新展台,人才培养的新舞台。为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

他们立足源头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了创新制度建设,规范全员创新四大关键环节,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委员会,出台了《科技创新工作考核管理办法》《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安排》《全员创新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完善原创保障机制、创新成果量化考核机制、创新成果评选奖励机制、创新成果实名命名的荣誉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各级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发挥劳模创新创效工作室、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四级培训站和井下实训基地的独特优势,将懂技术、有经验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创新达人”“草根专家”们请进上台当老师,坚持“课堂培训”与“师带徒”培训互补,“强制必修”与“点菜选修”结合,创新开展“实训+实践”“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特色教育模式,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和设备厂家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内培外训”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抓好科技人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同时,广泛开展各类技术比赛活动,大力实施技能提升工程。

发电公司二车间创优工作室充分发挥技术攻关与创新、成果展示与转化作用,完成各类小创新、小发明3项,收集优秀五小成果190余项,其中有4项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构筑人才发展高地,营造引才聚才留才良好环境。不仅锻炼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更是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道德模范、能源系统大国工匠等风云人物。

“一般性的工作只是完成任务,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体现价值。”这是全国劳动模范、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矿长助理曲志欣常对职工说的一句话。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优秀管理干部,他非常重视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五小”创新活动,挑选平时爱学习、勤动脑、好钻研的职工组成创新创效小组,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课题,在科技创效、节支降耗、革新挖潜等方面大做文章。

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机运队机电维护班班长王发才用“工匠精神”演绎综采设备维修工的精彩人生。2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技术娴熟的岗位能手,2013年至今,被黄陵矿业和陕煤集团聘为“综采维修钳工首席技师”。

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企业创新创效铸造“聚宝盆”。

一号煤矿工会成立了以“全国劳动模范”曲志欣、“大国工匠”符大利、“青年岗位技术明星”焦稳锋为代表的劳模创新创效工作室,全面实施科技攻关、研发、传艺、交流,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

“会诊”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集思广益归纳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妙招”“偏方”。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后解决生产难题130多个,完成创新成果195项,其中2项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国家专利局授理专利项目14项,累计创效800多万元。

在机电公司机电总厂,“创新达人”李海清算得上是个“名人”。“我不但要做最好的检修工,而且还要成为煤炭行业最棒的蓝领。”

凭着一股子踏实劲头,这个“半路出家”的检修工人华丽转身。

在很多人看来,设备检修工作枯燥乏味,但在李海清看来,“这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感和生命活力的工作,通过拆卸、检查、维修、更换零部件,仿佛给了设备第二次生命。”

2013年,李海清发明了一个轴套安装工具,降低了轴套损坏率,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保证了安全质量,每年可以节约成本5万元,他还带头设计制作了一套链轮滚筒拆装机,使原本5个人完成的链轮滚筒拆装工作,现在只需两个人便可完成,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近40万元。

据统计,近年来,他累计完成五小创新成果30余项,参与完成公司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项,其中2项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2015年,陕煤集团李海清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主要负责整个矿区所有机电设备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机电方面科研项目的研发及推广运用,是黄陵矿区技术创新、科技制造、智能升级的核心团队。

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技术创新180余项,其中24项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每年创收价值700万元以上。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创新使劳动升值,以“创客”精神推动矿区发展。

充满生机的黄陵矿业公司

工作室健全了岗位培训体系,根据队伍结构和人员特点,为每个成员量身定制了培训套餐,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一大批业务精、作风强的技术人员走上了专业管理岗位,成为推动矿区发展的骨干力量;一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首席员工和五星级员工脱颖而出,成为支撑矿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提起工作室带给自己的帮助,90后青年员工荆琪说:“在工作室中每一天,我都有新的收获,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提高,劳模身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值得我珍藏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善谋者行远,善变者常胜,实干者乃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经绘就,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已然明晰。站在“二次腾飞”的起跑线上,黄陵矿业将奋力打造全国一流煤电联产、绿色发展的示范园区,以不断提升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优质稳定的煤炭质量,树立“金子”口碑,服务更广阔的市场。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