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探秘好丽友土豆农场

2019-08-13 09:52:35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延伸产业链 护航高品质

——探秘好丽友土豆农场

□ 本报记者 张晓航

8月8日,立秋,地处内蒙古高原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天空越发显得深邃高远。记者一行人从县城驱车向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草原深处的好丽友土豆农场,探秘优质马铃薯的选育过程、智能化农场的管理经验。

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产业是内蒙古经济主导产业,也是内蒙古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随着公司薯片业务的快速发展,好丽友开始筹建自己的原材料基地。12年前,好丽友正式在内蒙古设立农场,成为在中国本土有着自己专属原料基地的国际零食品牌之一。

谈及建设农场的初衷,好丽友副总经理权赫龙介绍说:“因为有自己的农场,我们的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延伸,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全程可追溯,最大限度保障我们的原料安全,包括供应安全以及品质安全。同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好丽友,好朋友’的品牌承诺。”

为了给农场选址,权赫龙几乎跑遍了全国的马铃薯生产基地,最终选择了内蒙古。“我们坚信,只有最优质的食材才能生产出最美味的产品,同时,也只有最优质的产地才能收获最佳的食材。内蒙古地处高原,土壤偏沙性,日照充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四季无霾,所有这一切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权赫龙说。

据介绍,好丽友土豆农场位于内蒙古多伦县、太仆寺旗等地,占地660多公顷(1万余亩),年产优质土豆近两万吨,主要用于生产切片型薯片。消费者熟知的好友趣、点点酱等薯片生产原料即出于此。除内蒙古农场外,好丽友还在新疆建有土豆农场以及全粉加工厂。

进入土豆农场,只见湛蓝的天空下,绿油油的马铃薯田一望无际,大型喷灌设备正不停歇地工作着。再过半个多月,这里即将迎来大丰收。

在沙土地上种植马铃薯并不容易,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土壤进行改良,完善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喷灌、滴灌设备。此外,还要在耕地外围栽种树木以起到防风固沙作用。自农场建设以来,好丽友已经种植了超过10万株樟子松、杨树以及沙棘,如今这些植物成为保护耕地农田、防止风沙侵袭的重要屏障。

历经多年的辛勤耕耘,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经验、种植技术和耕作设备,好丽友终于将广袤的低产耕地改造成沃野良田。

机械化生产大大提升了效率,农场人均耕作管理土地面积超100公顷(1500亩)。环保高效的喷灌和滴灌模式,比传统的漫灌耕作模式节水超过50%。无人机定期巡视,全面收集作物生长状态,结合科研人员对植株进行的缜密检测和分析,及时对作物进行科学浇水、施肥及病虫害防疫。耕地轮作让农田得以休养生息,既降低了土地负担,又提升了原料马铃薯品质,为推动可持续农业作出示范。

种植马铃薯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切下一部分块茎,来年就能长出一棵棵的植株。在好丽友农场,每一颗马铃薯从培育到收获,至少历时4年。工作人员选取具有优质基因的马铃薯,运用先进的种植理念和农业技术精心培育,历经选育、茎尖脱毒、培育、检测筛选、扩繁等多道科研程序,才能生产出芽眼浅、形状规则、大小适中、稳定高产、还原糖含量低、干物质含量高,符合好丽友薯片要求的高品质原料马铃薯。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专业的马铃薯实验室。

2014年,好丽友将实验室由北京延庆迁至内蒙古多伦县的土豆农场。公司整合农场最优质资源,升级建立现代化无菌实验室,以确保马铃薯生长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

农场的实验室从外部看起来毫不起眼,就是一排红砖平房,但里面可是大有乾坤,卫生要求尤其严格。记者一行人参观前,先要穿上鞋套,全身消毒,再穿上白大褂,戴上一次性帽子、口罩,腿上再喷一遍消毒液,才能从缓冲间进入实验室。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不仅要完成育苗、病毒检测分析等一系列工作,还要对马铃薯种植前和种植后的每个环节进行全程可追溯监管。农场经理马锋锋形象地比喻“要像悉心呵护新生儿一样培育马铃薯,一丝一毫不容懈怠”。对于每位研究人员而言,“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农场收获满满的优质马铃薯”。

据悉,作为知名休闲食品生产企业,好丽友一直视品质安全为其生命线。目前好丽友在中国拥有4家完成品生产工厂。2016年度,权威机构AIB(美国烘焙协会)在对全球666家知名食品厂商实施的年度审查中,4家工厂携手闯进前六名,证明了好丽友卓越的质量管理水平。

好丽友通过开办农场,以自身经营发展实践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探索出互利双赢的合作新模式。好丽友公共事务部总监张晓艳表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食品企业,未来好丽友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将继续加大投入,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绿色可持续示范农场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