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0.01毫米的一小步 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2019-07-29 11:30:43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0.01毫米的一小步 产业发展的一大步

太钢打破国外“手撕钢”产品垄断 以高质量转型促企业发展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文/摄

7月19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一上午,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经理、党总支书记王天翔忙着接待了好几拨前来洽谈合作的新老客户,他笑着说:“我们已经从卖产品,转型成为卖整体解决方案的打包式集成服务商。”

不到头发丝直径的1/3、比A4纸还要薄、可以用手轻易撕开的“手撕钢”,一度被德国和日本的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如今,太钢集团不仅打破了这种国际垄断,市场订单量猛增,还成为目前宽幅“手撕钢”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

论克卖的“手撕钢”成“网红产品”

不锈钢精密带钢的尺寸范围一般在0.05~0.5毫米之间,0.05毫米以下的则称为不锈钢箔。随着0.1毫米、0.05毫米、0.03毫米厚度的实现,能否更进一步突破0.02毫米这个不锈钢的极限厚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急需攻关的课题。2018年初,被形象地成为“手撕钢”的0.02毫米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终于在太钢研发成功。

“手撕钢”作为太钢里程碑式的标杆产品,其厚度仅为0.02毫米,宽度为600毫米。太钢精密带钢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樊中业介绍,作为不锈钢材料里的高端技术产品,过去,“手撕钢”只有德国、日本等国家能够生产,而且其生产的是窄幅产品,宽度为35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太钢研发的600毫米宽幅“手撕钢”,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家电、计算机、新能源、柔性折叠屏等领域。

段浩杰是太钢精带轧制作业区主管,参与并见证了“手撕钢”的攻关研发。“轧制、退火、去硬力……每一个厚度的工艺程序都不同,排列组合出来能有上万种。”他说,两年时间,轧制作业区工作人员边生产边摸索,先后攻克452个工艺难题,经历了700多次失败。

“手撕钢”过光亮退火线要经过260米长的带钢通道,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环节是抽带,当时一次次的失败让研发人员极度受挫。厂里的“80后”光亮线首席工程师王向宇向公司领导提出:“给我1000米,让我试一试。”

当时1000米“手撕钢”的价值约10万元,公司在对王向宇的技术方案进行仔细研判后,决定一试,结果王向宇只用了400米就攻克了这个课题。

因为其附加值高,一片大概A4纸大小的“手撕钢”,市场价格为400元,且供不应求。太钢精密带钢公司质检作业区主管廖席介绍,2018年,公司年产各种规格薄带2.4万吨,两台轧机满负荷运行。

“我们生产出来之后,国外产品的价格就应声大降,现在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王天翔说,宽幅“手撕钢”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每一次研发都在诞生新的标准

历时两年,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经历了700多次失败……“手撕钢”在攻克轧制、退火、高等级表面控制、性能控制4项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突破。中国金属协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01毫米的一小步,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步。”如今,太钢精带对以基材“手撕钢”为代表的产品研发迈入快车道,逐渐特色化、高端化,年产量达2.4万吨,其中,新产品占比达到70%以上,全年盈利上千万元。

事实上,对于太钢来讲,每一种新产品的研发都是一次“卧薪尝胆”的过程,每一次新产品的研发都是在制定一个新的标准。目前,太钢“手撕钢”拥有国家专利44项,其中13项发明专利。除此之外,正在申报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制定行业标准两项,正在申报一项国家标准。

“太钢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质检主管廖席说。“手撕钢”曾经和国外企业的产品一起接受折弯测试,折叠、折叠、反复折叠。在折叠到第30万次时,其他品牌的产品折断了,太钢“手撕钢”胜出。

“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完全靠自主摸索。尽管费时费力,但我们咬牙坚持。”王天翔说,太钢作为传统产业,探索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就是“老瓶装新酒”,即创新研制新品种,依靠市场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推动企业迈上产业链中高端。

“手撕钢”的质量创新和质量攻关见证着太钢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太钢拥有以不锈钢为核心的系列专有技术、授权专利2757件,其中发明专利772件;主持制定了我国不锈钢产业70%的国家标准,产品拥有向全球市场供货的通行证;18种特殊钢产品是国内首创,26种市场占有率第一,40多种成功替代进口产品,高端产品创效占85%以上,不锈钢出口量全球第一。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莳伊)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