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19研究成果表明在汽车全生命周期内

2019-06-26 13:12:16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19研究成果表明在汽车全生命周期内

优秀燃油动力碳排放可与新能源平分秋色

□ 本报记者 王 辉

6月20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在杭州发布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19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显示,与同级别传统能源汽车平均水平(基准值)相比,凯美瑞双擎单位里程的碳排放值要低42%。比亚迪宋MAX2018款1.5T自动智联旗舰型、沃尔沃XC60 2018款智雅豪华版行驶1公里的碳排放量高于基准值。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危机和日趋严苛的汽车产业环保新规,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衡量汽车产品碳排放量,已在全球达成共识。2018年,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在行业内首发“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针对中国境内销售的乘用车,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引导汽车企业设计生产更低碳的汽车,推动相关低碳技术方案的应用,真正建立乘用车全生命周期汽车碳排放核算的“中国标准”。该方案的实现也为生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委托开展的《乘用车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及限额标准》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撑。据悉,本次研究的核算方法和2018年一致,到2020年,将发布新版计算模型。

电池直接影响电动车碳排放

与2018年的研究全部围绕纯电动汽车展开不同,2019年研究报告针对燃油、纯电动、混动3种类型中展开核算,项目核算向着深入化、立体化发展,消费者、汽车企业在采购汽车时将得到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作为参与测评的惟一一款混合动力汽车,凯美瑞双擎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综合数据表现格外抢眼。研究成果显示,凯美瑞双擎单位里程的碳排放值为187gCO2e/km,相较于同级别传统能源汽车要低42%,CO2排放低于基准值135gCO2e/km。据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凯美瑞双擎是本批碳排放核算最低的车型。混合动力会大大降低了行驶阶段的碳排放,这是其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其他车型的主要原因。另外,据北京林业大学数据显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年的碳储量为11455吨CO2e。而凯美瑞双擎其累计产量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相当于增加了15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年碳储量。

新能源、混合动力、燃油动力三种动力汽车,低碳减排到底哪家强?研究结果表明,以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行驶里程(按15万km计算)及其累计产量(本次研究成果发布的产量统计时间截止到2018年10月14日)为衡量标准,在现有技术储备、采用应用、研发设计及报废回收环节,混合动力、传统燃油动力完全可以与新能源平分秋色。

相关负责人表示,纯电动汽车仅仅是在使用环节实现了零油耗、零排放,它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并不一定占有绝对优势,相反还有可能比同级别传统汽油车的碳排放量更多。不过宏观来看,纯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要普遍优于同级别燃油汽车,本次核算的两款纯电动乘用车,碳排放也低于同级别传统汽油车碳排放的平均值。综合去年5款纯电动车型,这位负责人认为,电池是影响电动车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无法大幅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情况下,合理控制电动车行驶里程是未来的纯电动汽车碳减排的发展方向。

从研发初期就要考虑碳排放

遗憾的是,本次参加核算的比亚迪宋MAX2018款1.5T自动智联旗舰型、沃尔沃XC60 2018款智雅豪华版,两款车在行驶1公里的碳排放量都高于基准值。核算结果显示,比亚迪宋MAX2018款1.5T自动智联旗舰型,行驶1公里的碳排放329克,超出基准值50gCO2e/km。沃尔沃XC60 2018款智雅豪华版在行驶1公里的碳排放量是359克,超出基准值37gCO2e/km。其实,早在2018年12月中汽中心发布的第一份《2018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中,特斯拉Model 3生命周期碳排放竟比传统汽油车高出17%。可见,高档知名品牌的产品未必碳排放低。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碳排放核算研究模型是按照汽车全生命周期设计的。实现最佳低碳不仅仅是选择哪种能源方式,还需要使用更低碳、可再循环的材料,减少材料用量,采用更低碳的加工工艺、更少更清洁的能源消耗。研究显示,传统汽油车的碳排放19%来自原材料,整车生产占1%;新能源乘用车37%来自原材料,整车生产占3%。看来,在车用材料使用、生产过程等方面,新能源车还是不如传统汽油车。另外,随着全球低碳环保节能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改造,目前很多传统汽油车也拥有低碳优势。这位负责人表示,本次核算的汽油车碳排放结果有高有低,建议企业在研发阶段就考虑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逐步应用更加低碳的材料和工艺。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