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借着名家说读书

2019-05-16 09:33:29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张朝元

很多人在读了书之后,会有这样的感触:印象不深,收获不大,或说没有收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不管有多少原因,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囫囵吞枣和消化不良。

宋代王安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老杜的诗何故妙绝古今?”王答道:“老杜固尝言之矣。”对方不大明白,王大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是杜甫37岁时写的。所谓“破”,并不是把书翻烂,而是破解书中的奥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此在赋诗撰文时似有神助,故曰“下笔如有神”。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留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一重,观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观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个读书“三步曲”,亦值得今人借鉴。

读邓拓《养牛好处多》一文,知道牛有“瘤胃、蜂窝胃、重瓣胃和皱胃四个囊”。牛吃进草料,经过瘤胃湿润后,转入蜂窝胃增加胃液,然后又翻到嘴里重新细嚼;接着再吞下去重新进入瘤胃,然后进入重瓣胃,最后经过皱胃。这样一加工,草料就转化为“能源”了。

品味牛的倒嚼,觉得对解决读书的消化不良有所启示。书籍是知识的结晶,要真正吃透它,理解它,决不是一目十行,信手翻翻就能奏效的。有的人读书,只求进度,不讲质量;也有的人图轻松,寻消遣,书的内容一闪而过。如此,势必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要想学有所得,读书应像牛的反刍那样,把反射到大脑中的内容来回倒嚼几个回合,并进行一番认真的回忆、思考、咀嚼和品味,才能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能量。

作家贾平凹认为:“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独。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欲不谄。”

书皆称精神食粮,所以说读书如同吃饭——“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当代女作家茹志鹃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

作家吉学沛,他年轻时为了补偿精神上的“饥饿”,便开始阅读小说。有鲁迅、矛盾、巴金、郁达夫等老前辈的作品和其他小说。他说:“这些借来的书,抓住就吃,连渣儿都不吐,真可谓‘狼吞虎咽’和‘饥不择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的确,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认新知。以书为师,如似与先贤对话,与哲人低语。书是益友,当你困惑时会给你解惑;当你迷茫时会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会给你振奋;当你痛苦时会给你抚慰。

书香如花,四季芬芳。笔者认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际云卷云舒,与书相伴,就是与智者为邻、与知己为友,生活将变得丰富而多彩,人生也会变得诗意盎然。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