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引起的行业安全思考

2018-12-12 09:32:52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制动安全技术升级刻不容缓

——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引起的行业安全思考

□ 本报记者 王 辉

11月3日,兰海高速公路上,一辆重型挂车因制动失效追尾收费站多辆汽车,造成15人死亡,45人重伤。这场事故牵动了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的神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行业组织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场关于卡车制动安全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12月5日,《中国汽车报》主办的“推进汽车制动安全交流会”上,来自交通部、中汽协制动器委员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企业分会的专业人士,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福田戴姆勒、陕汽、上汽依维柯红岩等零部件企业代表,以及3位卡车司机意见代表,共话制动行业现在与未来。

基础制动技术仍待改进

“看到这个事故报道,心里真不是滋味儿。”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动器委员会秘书长、高级顾问顾一帆的开场白。他表示,加强汽车制动安全技术升级刻不容缓,进入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时代,车辆基础制动性能更需要升级和改进。近些年,交通安全事故中,因制动失效造成的事故占很高的比例。国内法规制定行业不能一味参考国外,应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制定。

基础制动技术提升是关键,也是在场专家和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主任周炜提出,牵引车基础制动以及辅助制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国内挂车的制动及辅助制动存在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东风商用车代表李淼说:“主车(指牵引车)与挂车制动力分配不均,在极端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很多重卡事故的主因。主、挂制动力分配已成为国内卡车行业需要重点研发的课题。”

陕汽重卡代表李林锋强调,我们要加强先进制动技术的研发,比如防侧倾系统等,这些技术依然掌握在外资零部件手中,配套价格颇高,市场难以推广。国内整车和零部件供应商要加强先进安全技术的研发,打破外资技术壁垒。

有企业代表指出,重卡行业也要积极推动360度环视系统、防撞预警系统、车道保持等辅助性安全系统的推广,全面提高卡车行驶安全。

辅助制动技术需大力推广

“制动系统对整车来说是‘一票否决制’,制动系统不过关,整车其他性能再好都没有意义。”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表示。

“没有足够好的制动性能,重卡就是移动的炸弹。”福田戴姆勒代表廖召全表示,国内发动机制动、液力缓速器等辅助制动技术在市场匹配率依然很低。

一汽解放代表陈宇超分析称,当前发动机制动技术基本可以满足用户65%的制动工况需求,在长下坡和车辆重载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液力缓速器。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车辆可以匹配智能化的监测功能并将危险状况及时向驾驶员提醒。

“安装液力缓速器非常有必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企业分会副秘书长陈俊龙认为,在危化品运输、客运行业已强制安装液力缓速器,对于加装液力缓速器增加成本的问题,还要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考虑,“与人的生命价值相比,液力缓速器增加的成本根本不算什么。”

据李林锋介绍,当前国内一些用户对液力缓速器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从完全不接受转变为主动要求安装,目前陕汽推广液力缓速器已经有1.8万套。

在交流会现场,无论是企业代表还是3位卡车司机意见领袖都强调,辅助制动技术对重卡车辆制动安全性能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江淮重型商用车代表张辉建议,希望液力缓速器的推广能有国家的补贴给予支持,同时希望发动机公司开发成本高但效果更好的压缩释放式缸内辅助制动。

司机代表李新华表示,当前运输行业对时效性要求很高,一些物流车辆平均时速可以达到70km/h,因此对车辆制动性能要求很高,从安全角度考虑,希望法规强制推动辅助制动技术的普及。

培训与传播更为重要

实际上,人为操作失误或安全意识不足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依然很高。因此,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技术培训与正确使用辅助制动必不可少。在这方面,用户与企业代表都深有感触。

“希望主机厂把驾驶员培训放在首位。”司机代表陈林海指出,培训要特别关注驾驶人员行为,学会正确使用车辆,提高防御性驾驶行为的能力,以规避交通事故。

“在我们跑车的地区,许多司机在接活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车上是否安装了缓速器。”司机代表赵成海认为,缓速器在卡车上比较适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安全与舒适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应该让更多的司机意识到辅助制动的重要性。

北奔重型车代表李静表示,近几年国内重卡在主动安全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前碰各种预警辅助系统、液力缓速器等。但这些功能全部搭载的属于高配车型,并不是标配车型。由于购买成本增加,用户可能比较犹豫,实际上这些成本在后期运营中全部可以赚回来,而且加上辅助制动使行车更加安全。

周炜强调:“牵引车与挂车的相关标准和试验没有统一协调造成主、挂制动匹配不均,这方面问题交通部非常关注。” 他表示,法规标准对技术的提升和普及是有促进作用的,但任何标准的实施都需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调研与验证,这次交流会议指出的问题和建议,会成为行业标准修改制定的重要参考。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ph)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