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60余中英专家代表在渝论剑智能制造与可持续能源及标准化

2018-10-11 11:38:30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图为2018中英(重庆)智能制造与可持续能源产学研合作与标准化论坛现场。

2018中英(重庆)智能制造与可持续能源产学研合作与标准化论坛日前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举行,同期启动“中英产学研平台筹建工作”。这次活动紧紧围绕智能制造、可持续能源、标准化这三大主题,与2018年世界标准日系列活动主题“国际标准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高度契合。

本次论坛活动是“2018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智能制造及可持续能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重庆市质监局的支持下,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九龙坡区政府、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重庆大学、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东南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联合主办,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单位承办。在论坛上,来自英国、新加坡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嘉宾们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碰撞新锐理念观点,共商产学研合作事宜。这标志着中英(重庆)产学研和标准化合作翻开了新篇章,必将促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与英国产学研各界建立更加深入、广泛、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推动中英双方技术交流、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用高新技术共同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部主任柴天佑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SarahSpurgeon教授,中英大学工程教育和研究联盟英方主席Mark Price教授,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教授,中组部“计划”特聘专家MingKimLim教授,英国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机器人组主席Yan Jin博士等中英专家学者和企业家60余位,及重庆相关企业技术团队负责人、科技工作者近100人出席会议。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艾佩诗(Cecille El Beleidi)在出席论坛开幕式时表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的技术有可能彻底的改变我们产品制造和工作生活等方式。重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英科技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中英两国的一流大学成立了中英工程教育和研究联盟,走进重庆共同探讨智能制造和智能能源系统领域的新合作,未来可期。

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康骞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说,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智能化制造与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和市场优势。8月下旬,重庆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亲临大会致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智能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别关爱。智博会成效显著,签约总金额6121亿元。立足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11月1日~11日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将举办2018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包括国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前沿科技学术报告会、创新创业项目洽谈对接会等10项活动,欢迎中英科技界的朋友多多携带科研成果来渝参会参展寻求合作良机。重庆将创造更加优良的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环境,推动与英国有关方面的交流,在科研、人才、产业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同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本次论坛展示了“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件智能识别系统”、“智能电网相角测量仪监控系统”“基于智能学习的医用铝塑组合盖在线检测系统”“3D-TOF 智能相机”“锂离子电池监控系统”“大规模储能系统——液流电池监控系统”等42项创新项目和技术。

在论坛上,数位中英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现场踊跃发言,为重庆智能制造、可持续能源和标准化出谋划策,重庆宏钢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重点企业技术团队负责人现场聆听了专家们的研讨,并结合自身业务与专家进行了具体深入交流对接,收获颇丰。 (文/张碧全 解如风 本报记者 蒋维胜 图/重庆市质监局宣传处)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李慷(Kang Li):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研究联盟于2017年5月25日在江苏南京正式成立,现包括9所中国的著名大学和9所英国的著名大学。联盟着力成为一个产学研交流的国际化平台,不定时组织相关活动,努力培养中英世界级未来工程发明家与企业领袖,同时还要支持区域创新和发展。希望这个联盟能为学界和商界之间发挥接口的作用。目前,联盟行动规划正在形成两翼,一翼就是来自于产业,即是业界的领袖及专业人士;另一翼是从学术的角度,在现有的工程师领导与创新学院的基础上,引导我们培养的学生特别是博士生、研究人员能够协同合作,激发出更多创新的想法、创新的项目和行动计划,从而协助夯实政府和产业的基础,促进相关竞争。我们相信,联盟在未来的几年将成长为一个产学研的综合性联盟。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副校长、中英大学工程教育和研究联盟英方主席、教授Mark Price: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论坛,我们所有人都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吸取一些养料,怎么样把这些想法实践出来,增强中英两国的友谊。论坛今天讨论的焦点就是一些小公司,方向非常好。我们的目的帮助这些小公司,让他们不断成长,能够变成一个巨大的公司,甚至改变我们的经济。这就是我说的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挑战就是怎样让大公司获益,同时也能够给小公司提供相关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希望把中小企业能够整合到这个生态系统的发展中,能够帮助中国和英国相关的企业进行发展,来抒写两国之间产学研合作的新篇章。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与智能系统中心领导人、教授I—Ming Chen:

随着城市化飞速的发展,包括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内,年轻人可能不愿意做制造业或建筑业。近年来,我们正在围绕建筑机器人与自动化创新方面的研究,侧重研制两个机器人项目。一个是建筑质量检测方面的机器人。建筑盖好后看房屋具体的质量、甲醛等问题,甚至你接收房子时不愿意接收,这时,这个机器人可以帮你做很多不同的检测,而且是用仪器检测,基本上把建筑的标准,从人工检测变成仪器检测,从仪器检测到人工智能评估……最后会上传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用不同的感测器,包括相机和激光扫描都可以看。另一个,就是智能喷涂方面的机器人。机器人摆在那里可以自己去走,自己去喷,除了喷漆以外可以做最表面的,可以做人机协作。基本上来讲,这些机器人不只是减少人工,还有很多的安全性和各种质量的保证。未来,可能很多房子是机器人造出来的,现场或需要一两个员工,这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西南区主任Medy Wang:

2018中英重庆智能制造与可持续能源产学研合作及标准化论坛,这是我们第一次中英在现代产业中的合作,必将是这个联盟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我们在过去有209个合作项目,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大学和不同的城市,但是我们认为并不止步于此。“中英产学研平台筹建工作”在重庆启动,必将为联盟发展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国际合作,这样的话中英两国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两国孩子能够在工程教育的领域携手共进。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组部“计划”特聘专家、教授Ming Kim Lim:

在绿色物流中,我讲几个之前在英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最主要的怎么使用新的标签,把电子标签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怎么结合起来,怎么把整个配送物流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当中,其实看价值是降低成本,最主要的碳排放怎么降低,这是我们会跟企业做的。以两瓶矿泉水为例,如果有同样的条码,但是不同的物流配送,可能在仓库放一个小时,可能放一天,所以产生了不同的碳足迹。如果只是用条码,我们很难正确的去说这两瓶分别是多少碳足迹,于是,我们就用IOT的方式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综合人工智能,最后跟企业合作,提高获取绿色物流的能力。

上海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教授汪小帆:

大学研究成果转化近年的试点显示,核心就是对之前的两条做了改动,现在变为:第一条,所有教师发明的成果由学校和老师共同所有,称为叫混合所有。第二条,科技转化先确权再转化,老师有动力。改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一下子就有100多个专利成功转化,在之前五年中仅有十几个专利转化,这个差距非常大。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这样做。在成果转化方面,随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化解,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会涌现更多的创新的又适合市场发展的成果,并实现快速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部主任柴天佑:

主办方让我给中英大学工程教育研究联盟提点建议,这个很难用一个模式来讲,但我可以结合我的经历讲一讲。现在很多企业在生产线、工艺等方面,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数据都能拿到,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预测等。他们现在的要求是希望重大的装置怎么优化,这就是我们与企业的合作方向,即怎么能够引领这些企业做这个研究。坦承地讲,一流的技术是掌握在一流的国际公司手里,国内外的大学并不完全掌握一流的技术,那就是说,现在我们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是被动的服务于产业界,如何培养主动能够服务产业界,将来能引领工程产业界发展,这对国内外的大学都是挑战,所以现在要培养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希望双方发挥优势,要明确产业界需求是什么,产业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另外,现在有一个新的机遇,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CPS这些新理念的出现,要求现在的研究应该是跨学科合作研究,这种情况下大学是能够发挥很重要作用的,双方将来应该取得双赢。所以,我觉得目前搭建的中英产学研合作平台非常重要。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韩毅:

科技社团本着开放互利共赢的理念,在积极的推动产学研工作中,努力形成政、产、学、研、人才等融合的社团服务体系,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科技社团的独特作用。第一,建立高端的智库。学会成立了全球华人电器能源装备技术的产业联盟,焦聚当前智能制造和能源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技术咨询,组织这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评估评审工作,举办高端的学术论坛。第二,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工作。学会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和科学奖的评审、推荐等,还承接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产业链的服务。第三,持续开展创新助力工程工作。自2014年中国科协对其管理的学会提出服务产业园这一要求以来,到2017年年底,有90多家学会对接了30余个助力工程的示范区,转化成果1800多项,有6000多名专家与地方的科研机构保持着深度工作联系,还帮助协助政府编制发展科学决策产业报告,咨询项目约1500余项。还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 2025等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及智能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安全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开展扶持和服务工作,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智能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组部“计划”青年学者、教授刘玉菲:

智能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的工作开发智能传感器给机器,或者是给机器赋予感知的能力。现在我们这个项目是科技部和英国的牛顿基金来资助的,现在主要是做病患疾病方面的研究,希望研制一个可便携的设备做早期诊断以及后期治疗。以肝炎为例,希望现在研制的芯片能进入到血管,在血管领域有石墨烯的传感器,在芯片上面有给样、输运、混合过程,几分钟对疾病做早期的诊断。还针对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说有脊柱的问题,怎么样能帮助这些脊柱的病人恢复他们身体的肌理,运用到神经外科怎么做,即通过一个可视化引导的神经微电极技术,可以当做专家进行诊断。除此之外,在国际石墨烯标准的建立方面,我们中心参与了11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其中主导5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6个标准的开发。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莳伊)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