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上海,中国质量“好声音”

2018-08-30 09:50:19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2018年,随着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高效背后是理念的变革,是不断优化的服务品质和提升供给的质量,是追求卓越,不断对标最高最好的追求。在国家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有机会亲历、见证、参与这座城市将以先进的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实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进程,我们有幸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我们也同时记录着上海质监人的精彩故事。

敢于放因为服务好

2018年8月8日,星期三。上海市质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朱梓明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上海质监“放管服”改革再推3.0版。这已经是三年内,上海质监刀刃向内的三次改革了。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上海市质监局分别于2016年8月11日印发《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施方案》(1.0版),2017年7月31日印发《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暨全面化改革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0版)。此次“放管服”改革3.0版的工作目标是,推行“5项改革创新”,聚焦简政放权优流程,积极推行特种设备施工告知自助式审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告知承诺、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告知承诺、省级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权限下放等改革创新举措;开展“4个专项立法起草”,聚焦机制创新增活力,积极推进《上海市标准化条例》(修改)以及《上海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上海市质量提升促进条例》《上海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项目的立法起草工作;落实“3项审批服务”,聚焦优化服务增效能,全面推行“集中办、一网办、一次办”3项工作,实现线上100%市级审批“一网通办”“一口审批”“一次办结”,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推进“两化项目建设”,聚焦强化监管提能级,在风险分类分级基础上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监管,加速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标准化和信息化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效能;打造“一站通零距离服务机制”。聚焦服务基层见实效,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推进系统百名干部下社区,建立质监服务一站通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到上海质监局调研特种设备应急演练

第三方认证为品牌发展提供上海模式

2018年6月7日,上海市质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沈伟民介绍,该市53家企业的50个产品和36项服务通过第三方认证,成为首批“上海品牌”。其中,上海外服等10家企业获“上海服务”品牌认证、上海振华重工等38家企业获“上海制造”品牌认证、东方商厦等3家获“上海购物”品牌认证、朵云轩等两家企业获“上海文化”品牌认证。

引入国际通行做法,采用“政府引导、国际认可、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品牌发展新模式,通过采用第三方合格评定的方式推进“上海品牌”自愿性认证。同时建立起来的先进的认证工作机制和标准认证体系,借鉴“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等先进做法,制定并发布《上海品牌评价通用要求》地方标准,并形成以此为基础、以市场主体自主制定高水平、引领性产品或服务团体标准为主体的标准体系。组建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已纳入15家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包括8家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机构。在认证过程中创设标准先进性评价机制。

质量发展协调处处长张丽虹说,上海在不断总结二十多年来推进名牌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上,围绕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目标,结合本市产业结构特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领域大力推进名牌发展战略。目前有效期内的上海名牌推荐项目共1138项(其中产品735项,服务384项,明日之星19项)。同时,积极推动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行业有特色、发展具潜力的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知名品牌示范区。目前,上海共有验收通过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4家,批准筹建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家,上海市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9家,批准筹建上海市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8家,逐渐形成了人人重视品牌发展、人人参与品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张丽虹介绍,这次通过第三方认证的首批“上海品牌”,就是通过制定《上海品牌评价通用要求实施细则》《“上海品牌”认证证书及标志管理办法》《“上海品牌”认证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为“上海品牌”认证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鼓励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打响“上品”标志,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改革上海名牌推荐工作机制,将上海名牌推荐工作向“上海品牌”认证工作转型升级。

电能表”延长退休”试点为全国提供借鉴

如果能够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改变原有城市管理过程中某些“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向制度要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社会总体的资源消耗,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让电能表”延长退休”就是基于这一目的,上海市质监局在长期探索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经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浦东新区)内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开展电能表状态更换改革试点,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推动电能表实现“延长退休”。这一做法在我国尚属首次。按照我国现有5亿多台在网运行电能表的规模估算,全社会每年平均需要更换电能表6000万余只,在消耗大量资源同时还产生了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2018年5月,根据计划,今年试点的对象为自贸试验区内2019年到期的56万台电能表,为确保改革试点平稳、有序,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发布了我国首个基于统计抽样方法的电能表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和管理规范。同时通过加强对抽样过程和检定过程的控制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开状态更换信息以及加强对延期使用的电能表监管的方式来确保改革试点平稳、有序,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

电能表的状态更换试点改革工作得到市场监管总局和上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8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秦宜智赴上海专题调研电能表状态更换工作时提出,要做好电能表状态轮换试点工作,及时评估电能表的运行情况,为全国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上海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和复制后,将有效推动电能表行业的质量提升和电能表使用的减量化,促进电力行业等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可证简化审批改革全国领先

让服务更优、流程更简、效率更高的“一企一证”成为行政审批改革成效的缩影。早在2008年,上海市质监局就向原质检总局提出加快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降低市场准入、为松绑减负的建议。从原质检总局2009年开始工业产品许可证改革工作以来,上海市质监局始终先行先试,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以实际行动推动了许可证制度改革从过去管理400余类到如今管理38类等各项改革试点。尤其是自2014年以来,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片试验田上,以“取消、简化、严管”为改革主旋律,努力探索出一条大胆放、严格管、放而不乱的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2017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取消发证前的产品检验改革半年内推广到全国,许可证简化试点审批改革全国领先。实行“一企一证”制度后,审评内容高度归并,审查频次合一,工作流程精简,大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助推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第一个获得改革红利的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节省发证时间27个工作日,节省发证检验费用1.8万多元,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管得好才能放得开

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上海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从2009年7月起,上海市质监局围绕关系民生安全以及人民群众、媒体舆论关注的热点产品,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通过“设立一个风险中心、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织就一个监测网络”的工作模式。目前,上海市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研究中心涵盖数百位专业技术人员,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全市已建立1196个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点,依托上海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与共享系统采集来自社区的风险及舆情信息29.4万条。

充分关注到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安全环保等风险因素,利用风险监测的监管手段,克服监督抽查必须依据国家标准的局限,2013年5月,上海市质监局向社会发布了我国首个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儿童服装绳索安全风险预警就被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采用。5年来,已有地热地板、包书膜套、驱蚊手环等近20个项目被中央电视台关注和报道。同时,推进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设立,有效推动《儿童太阳镜》《电子鞭炮的安全》《PM2.5防护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多项标准制定,填补行业空白。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要求,适应上海市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减轻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负担,自2016年起,试点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样品抽取制度改革,在市级质量监督工作中采取付费方式抽取样品进行检验,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实现监督抽查由“企业负担”到“政府买单”,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松绑减负,自2016年起,样品付费共支付1036.9万元,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根据历年监督抽查结果的大数据,开展数据挖掘,深入分析产品质量分布状态,科学确定抽查“双随机抽查”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从0至1,科学锁定监管重点,实现“无级变速”,为分类监管奠定良好基础。对于监督抽查连续合格的或产品质量持续稳定的企业,减少抽查频次,对于抽查不合格或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产品,连续跟踪抽查。

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实现“六个领先”

为保障2400万上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2013年上海整合力量,在全国省级质监部门中首批单独设立了业务处室负责食品相关产品监管。5年来,上海市食品相关产品专业化监管工作创新不断、成绩斐然,在全国同行中实现“六个领先”:一是法制保障领先,率先将标注“食品用”写入《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地方法规中;还先后制定了《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监管办法》等10余部规范性文件、20余项技术规范。二是深化改革领先,先后实施了11项改革举措,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推行的“告知承诺”、“一企一证”、“取消发证检验”等举措开创了食品相关产品许可改革先河。三是风险防控领先,在全国首创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危害因素调查、安全评价等工作。四是智慧监管领先,在全国首创建立9685添加剂分类管理系统、快速检测平台、移动监管平台、电子地图等。五是质量提升领先,外卖送餐盒、保鲜膜、一次性杯子、食品接触用传送带等热点产品质量提升稳步推进。六是社会共治领先,先后成立或推动成立了国内首个地方性食品接触材料专家委员会、食品接触材料协会、全国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合作网等,并率先制作了食品相关产品公益宣传片在省级主流媒体循环播放,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引导市民理性消费。

全国第一部规范检验检测机构和行为的地方性法规

质量认证“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2016年出台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检验检测行为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为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提供了法制保障;制定《上海市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质量技监局等五部门关于促进本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优化质量认证行业发展布局,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探索行政许可告知承诺,简化市场准入审批,缩短行政许可时限,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认可与行政许可衔接,鼓励更多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得认可。发挥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发布《泛长三角认证认可质量提升行动倡议》,深化区域质量认证合作互认。凸显质量认证作用,建立品牌认证评价机制,试点开展“上海品牌”认证,服务打响“四大品牌”,树立新时代上海品牌标杆。

《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用于全面规范检验检测机构和行为的地方性法规,于2016年11月11日由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全票通过。检验检测活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等,为社会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司法审判、仲裁裁决等提供技术服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测行业在便利市场交易、促进科技发展、维护城市安全、服务保障民生和推动节能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传递信任的行业”。伴随检验检测行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伪造、改造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等现象时有发生,检验检测行为的监管系统性不强、内容比较滞后问题也日益显现,有空白地带,百姓对检验检测行业产生信任危机。

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调研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上海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行业的立法工作,在上海质监局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2016年11月11日《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根据上海改革和发展实际,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改革成果,由重事前资质审批转变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制度构建,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创新监管手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填空白。检验检测渗透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但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检验检测行为。《条例》率先将无需取得资质许可、接受社会委托的检验检测机构纳入条例的调整范围,消除了监督管理的空白地带。《条例》的实施,将为上海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将为国家检验检测立法进行有益探索。二是立规矩。《条例》突出落实检验检测机构的主体责任,规定了检验检测机构的从业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确保数据、结果的真实、准确,明确了信息公示、重大信息报告、普遍服务等义务。同时,《条例》从重事前审批转变为重事中事后监管,罗列了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不得推销、监制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利益关联的产品等禁止性行为,划定了行业底线。三是做优化。《条例》坚持创新,对现有监管体制、审批和监管工作从制度层面加以优化。监管体制方面,在明确质监部门承担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同时,《条例》保留了现行条线监管的基本体制,仍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规定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检验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为避免监管空白,对某些新兴领域的检验检测行为,国家和上海市尚未确定具体监管部门的,由质监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审批方面,建立联合现场评审、采信计量认证结果、简化评审程序等新工作机制和制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监管方面,建立联合监管和分类监管机制,统一编制专项监督检查计划,明确行政监管措施,推行信用管理,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严惩违法行为,提高监管实效。四是促发展。《条例》着眼于产业发展,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和实践探索,要求上海质监局会同上海市相关部门做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规划,综合使用各类专项资金,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促进保障措施。上海市、区政府在开放政府检验检测业务的同时,在检验检测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认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标准制定,申请国内外实验室认可等能力认定,实现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国际互认,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上海样板

长期以来,行政审批办理中存在着“标准不一”“流程不透明”。上海市质监局充分发挥标准化主管部门职能优势,从2010年起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探索,于2011年制定发布《行政审批办事指南编制指引》和《行政审批业务手册编制指引》两项地方标准,确立了目录管理、办事指南、业务手册、审批电子化、数据共享、监督检查六位一体的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思路,为全市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规范了行政审批服务,提高了审批工作效能。目前,上海推行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模式已被广东、云南等地借鉴采用,也为国务院审改办制定发布《行政审批标准化指引(2015版)》提供了上海样板。此外,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作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已向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其他行政权力领域延伸,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开拓了新路径。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不仅牵住了标准的“牛鼻子”,而且有效地管住了权力的“牛脾气”。

率先开展团体标准创新的上海经验

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质监局充分利用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团体标准创新模式试点,试行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登记制度。2014年,完成了首批10个团体标准的登记工作,并将团体标准的登记信息向社会公开,既规范团体标准的内容,又体现团体标准制定发布机构的主体责任,提升团体标准的社会知晓度,逐步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引导、行业主导、专业指导”的团体标准培育发展模式,有效发挥了团体标准在技术创新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团体标准试点的有益经验,先后被国务院《深化标准化改革工作方案》和全国人大修订的《标准化法》所采纳,赋予了团体标准以法律地位,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满足市场需求增加了有效的标准供给。

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改革试点的上海案例

上海迪士尼项目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创新改革试点,是中央部委办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上海发展的典型案例。为确保上海迪士尼乐园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落地和正常运营,按照“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经原质检总局批准,上海市质监局充分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迪士尼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监管经验,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于2016年率先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展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创新改革试点,主要内容有五项改革举措:一是取消作业人员行政审批,改由乐园培训认证;二是取消修理许可和告知,改由乐园自行修理;三是转变定期检验方式,强化乐园自检责任;四是转变使用登记方式,强化乐园安全管理责任;五是推行安全责任保险,建立社会救助和监督机制。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已初步形成按照“企业承担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专业机构承担技术监督职能、社会力量发挥监督作用”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套既能遵循中国法律要求,又能符合国际惯例、体现迪士尼特色的创新监管体制。通过简政放权有效排除设施准入障碍,通过优化服务有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通过机制创新显著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全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通过上海的创新改革形成向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好服务唱出好声音

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2018年伊始,上海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小路带着问题,走进基层开展新春大调研,在徐汇区虹梅街道“虹梅庭”党建服务中心,黄小路了解了虹梅街道社会经济发展、党建和社区治理情况,就质量工作在社会精细化治理和基层区域化党建中如何发挥作用,给园区企业代表、居委干部、市民代表宣讲党的十九大对质量工作的新要求,宣传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并与企业代表、居委会干部和市民围绕行政审批改革、质量教育、质量激励、消费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市场上购买的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是否安全,政府部门如何保障日用消费品安全。调研中,黄小路认真回应提问,介绍了上海市各职能部门对于食品安全从“地头”到“餐桌”的监管链条和溯源体系。有关日用消费类产品,该市质监局每年从制订年度监督抽查计划开始,就广泛征求消费者意见,针对监管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实施监督抽查,消费者通过手机就可以查询监督抽查的结果。

3.15执法打假

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说,虹梅街道是国家级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为落实全国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正在积极将“虹梅庭”打造为虹梅街道区域共治平台的品牌项目,整合各级党建资源和社会力量,构筑社会共治生态圈,努力在党建引领下实现机关、企业、社会组织跨界合作,推动驻区单位积极融入参与社区治理,希望上海市质监局作为全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在运用标准化手段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为社区能够提供更多支持。黄小路表示,上海市质监局作为驻区的机关单位,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部门专业优势,帮助虹梅街道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参与“虹梅庭”建设,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互动、活动互助等方式,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等服务,向市民提供质量惠民服务和开展实验室开放等活动。双方商定,将签订共建协议,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区域单位自身发展,携手推动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使命在身,挑战严峻,任务艰巨,机遇难得。在走基层大调研中,黄小路要求上海质监系统,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质量工作部署要求,实施更加扎实的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服务上海打响“四大品牌”,在高水平地推动建设共治共享的质量新时代中展现新作为。

上海首批“不见面审批”第一张证书

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止,2018年1月5日,9时58分,上海众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收到一张上海市质监局网上办事平台推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电子证书,成为上海市首批“不见面审批”的企业。

“9时54分我刚提交完延续申请,4分钟后就通过网络拿到了证书,效率快得让人不可思议,太方便了。”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戴晟寅表示,企业首次申领许可证是在2006年,这10多年间,办证时间从起初的3个月到现在的4分钟。这也是上海市质监局在许可证改革上敢作为、重实效、不摆花架子,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企业减负担、为优化营商环境创条件的一个具体示例。现在上海企业仅需在网上办事平台提交电子版的申请单、承诺书、营业执照,即可完成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报。上海众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明华说:“原本需要一个筹备组花两周时间准备申报材料,现在一个人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线上填写上传,原来十几页的申请书现在变成了一页纸,给我们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申请材料的大幅缩减,得益于上海市质监局落实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改革举措,将信息数据跑在前面,实现移动终端模式下的简化申报,让企业“一次都不跑”。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前的产品检验一直是缩减企业获证时限的“痛点”,高额的检验费及批量样品准备也是中小企业在申请许可证时的难点。受益于2017年4月取消发证检验费用到同年8月取消发证产品检验两项政策的落地,此次申请,企业仅通过网络上传了一份1年内的监督检验合格报告,免除了以往的抽样、封存、检验过程。除此之外,企业在申请时提交由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格的检验机构(CMA)出具的签发日期在一年以内的产品型式试验报告或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也可作为产品质量合格的依据。据测算,该项举措平均缩短检验时间20天,年平均减少企业证前检验费用520余万元。许可证全流程“零缴费”。2017年8月,上海市质监局推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报全程无纸化+审批文书档案电子化制度。企业申报后,经形式审查合格,由网上办事平台即时向企业推送《材料清单》《受理通知书》《行政许可决定书》等电子文书和电子证书,在保证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预览和打印的同时,运用数字认证技术,通过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电子签章,以确保文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审批全过程形成与业务办理相互连接的电子档案,实现办理过程信息可追溯。对于需要同时参加多个招投标及投资项目的企业,可实时在线多次打印,实现获取证书“零等待”;对于需要纸质证书开展业务的企业,可选择快递直接送达服务,真正解决了以往领取纸质证书的“最后一公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足不出户”的“不见面审批”服务。“简化不是不管,而是事中事后监管更严格了。”上海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处长郑万军说。上海自2017年8月1日起开始推行“先证后核”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试行简化审批程序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倒逼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以包容审慎的态度扶持企业发展,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自由、开放、平等、创新的企业营商环境。

支撑产业发展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形成

随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式获批筹建。至此,上海经批准筹建的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有3个,分别是国家核电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依托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筹建,该中心将通过一系列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平台,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并在智能网联汽车专用检测设备的计量校准方面,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技术领域的量值传递服务能力。这种贴近产业基地布局建设计量测试服务网络的安排也为深入企业第一线、解决企业问题提供了方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技术服务机构联盟的搭建,及其与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计量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将加快产业内的计量测试技术方法研究,有利于研究成果快速推广应用。

据上海市质监局副局长陶永华介绍,作为中国超大城市,上海正以“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为愿景,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全面推动符合卓越城市发展需要的国家质量基础建设,是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上海先后发布了《促进上海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上海市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支撑、行业自律、专业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了系统化提升国家质量基础的工作框架。通过持之以恒合力建设,上海的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计量领域,上海全市拥有(150~2500)兆帕压力和镜向光泽度两项国家计量基准、158项华东地区最高计量标准以及1500余项其他各级计量标准,其中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等67项计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综合能力居全国各省之首;建有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和海洋、铁路、船舶、纺织、机动车等5家国家专业计量站,以及24家市级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34家计量校准机构,年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数量超过500万台件,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并服务华东乃至全国的量传溯源体系。随着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核电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血压计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专业组织相继落户上海,支撑产业发展的计量高地正在形成。

“质监利剑”执法比武

陶永华表示,上海市国家质量基础经长期投入建设呈现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技术实力日趋雄厚、支撑工业转型发展持续加强、参与国际活动能力显著提升等特点,在计量工作方面,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研制的全球首台空间冷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1秒)伴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入太空,推动卫星导航技术精度从纳秒级(10的负9次方)迈向皮秒级(10的负12次方);产业计量测试服务深度融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铁鸟”“铜鸟”“电鸟”三鸟联试平台成功对2300个传感器实现在线计量校准,助力C919国产大飞机腾飞;能源计量协同效应逐步体现,实现对上海市90%重点用能单位关口能耗数据的在线采集,为制定能源和产业政策提供了量化支撑。

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初步建成

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一经发布立即在全市引发热议。在《方案》起草制定、修改审定过程中,上海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关于质量提升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该市实际,开展了企业、行业、机构质量提升的大调研、大走访,广泛听取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关于质量提升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还得到了原质检总局等部门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方案》前期调研和起草制定历时近10个月,几易其稿而成。《方案》是上海市质量提升行动的政策纲领与行动指南,对于提高该市供给体系质量、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方案》是向全市各行各业作出的质量动员,是对全市质量工作作出的系统部署。《方案》在主要内容上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等问题。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竞争新优势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初步建成。同时,明确了4个支撑目标:一是产品、服务、工程、人居质量持续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保持在90以上,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二是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三是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形成一批高端要素集聚、品牌影响显著、质量效益明显的示范区。四是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形成一批关键性的质量技术基础设施项目,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

在重点领域方面,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百姓关注的热点,聚焦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人居、对外贸易以及中小企业、区域质量协同发展等11个领域,提高供给质量,构筑上海发展的质量优势。具体举措是提出质量攻关、质量创新、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监管、标准提档升级、质量品牌、质量社会共治7个方面的提升质量举措,以及加强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质量技术基础能级、提升质量技术公共服务能力、推进质量技术基础国际交流合作4个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方面的举措。

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在近日印发的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4个专项3年行动计划中,上海要构筑新时代发展的战略优势,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服务全球的能力,增强上海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能力。

把握主攻方向、凝聚强大合力。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打响“四大品牌”是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战略、着眼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提高“上海服务”辐射度,彰显“上海制造”美誉度,增强“上海购物”体验度,展现“上海文化”标识度,使“四大品牌”打得更响、传得更远、影响更广。

李强指出,“上海服务”重在提高辐射度。服务是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金融中心要融通全球,贸易中心要买卖全球,航运中心要覆盖全球,经济中心、科创中心要影响全球。“上海制造”重在彰显美誉度。抓牢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业集群、过硬质量品质3个环节,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高地,大力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全新制造生态系统,推动传统制造模式转型。“上海购物”重在增强体验度。消费品牌要更具丰富度、吸引力,抓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契机,加快引进更多全球优质商品、服务和有实力的零售商、采购商,推进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上海首发全球新品。“上海文化”重在展现标识度。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把打响“四大品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再聚焦、再落实、再提升。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要紧扣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抓推进、抓落实,努力实现上海“四大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彰显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标杆引领效应显著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店、名会等。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新技术,培育一批引领性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功能性的新载体。进一步扩大开放,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着力建好开放合作平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夯实市场主体,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功能性机构、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成长性企业、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化机构。要形成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合力机制和3年一轮、滚动推进的实施机制,推动“四大品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针对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黄小路说,迅速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上海需要彰显独特的城市品质与气质,以期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新时代赋予上海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服务全国大局,集聚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因此,构筑不被取代战略优势,“四大品牌”建设要基于“卓越全球城市”的定位,紧紧瞄准国际市场,遵循国际规则,对标国际标准,以国际认可并接受的产品、服务、购物和文化,形成国际标杆、凸显全球辨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辐射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负上海在区域一体化的“龙头”地位。

全国首家国发“一企一证”获证企业

2018年5月15日,上海金雅拓智能卡技术有限公司从浦东市场监管局领取了包含集成电路卡及集成电路卡读写机、防伪票证两个产品的一张《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全国首家国发“一企一证”获证企业。

近年来,上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一直再提速。2017年3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省级发证“一企一证”改革,2017年12月,改革在上海全市复制推广。2018年1月,改革在全国复制推广,并拓展到国家发证产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使许可审批从“串联”改为“并联”,从“多证”变为“一证”,审查内容高度归并,审查环节有机合一,企业依据一张证书即可开展相应的多项经营活动,准入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类别从“省发”到“国发”,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将在省级发证产品范围进行的“一企一证”改革,拓展到国家发证的产品类别,改革涉及的产品种类从19类延伸到38类,实现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全覆盖”。更为重要的是,提交材料从“多次”到“一次”,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浦东新区国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由浦东市场监管局受理、市场监管总局审核发证,改革前一企多证,流程复杂,时间较长。改革后,多份材料、多个流程简化为一个,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此次上海金雅拓智能卡技术有限公司之前需重复提交的6项材料压缩为1次提交,加快了获证流程。

在市场监管总局、上海市质监局的支持下,为确保改革顺畅、有效推进,浦东市场监管局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机制流程。推出“全周期跟踪服务”,事前提供宣传服务,事中提供精准服务,事后提供回访服务,为国发“一企一证”改革积累经验。开展“审批标准化服务”,完善业务手册、制定《办事指南》,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供“上下联动服务”,建立定向联络员制度,积极对接上海市质监局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放管结合保安全,浦东市场监管局坚持放管结合的改革思路,在简化准入流程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获证后,加强针对性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制度流程,强化质量控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获证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不再生产、不能持续保持获证条件的企业,积极督促其注销生产许可证。加强信用约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作为年报公示重点企业,大力推进年报公示,深化信用监督;将企业质量守法情况与申报各类质量奖结合,强化信用联奖联惩,推动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走出去的“中国标准”赢得国际话语权

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标准走出去助力优势产业走出去,从2010年开始,上海市质监局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创新方面的优势,积极服务企业标准走向世界。2014年11月,在上海市质监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中国行业标准《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供电系统》(QC/839-2010)转化为以色列国家标准《Overhead 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Ultracapacitor City Bus》(SI 6289-2014)并正式颁布实施。这不仅是奥威标准创新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第一个被发达国家全文采用的中国标准,为中国标准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探索了全新的路径。目前,白俄罗斯也正在基于中国标准打造超级电容公交车及配套超级电容系统的技术标准,将把这种成功模式推广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国首个海洋工程装备综合标准化实现产业突破

2015年10月16日,我国首个海洋工程装备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海洋工程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历时5年,于2011年启动准备,201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立项,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上海市质监局组织,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牵头、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共同实施推进。该示范项目在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和建造中,灵活运用综合标准化理念、创新实践综合标准化理论,首创自升式钻井平台标准体系,探索并构建自升式钻井平台标准综合体,在国外先进标准对标、自主创新转标、科学系统建标、强化实施贯标、人才培养达标、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六大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化研究成果,实现了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突破。

首个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意义重大

2017年9月29日,由上海市质监局会同中国商飞共同开展的我国航空工业首个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项目验收。该项目历时7年,凝聚各方力量,建设成果显著,为C919大飞机的研制、批量生产以及未来宽体客机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该项目克服了我国民机技术基础薄弱、核心标准缺失的现状,主动对标国际先进,加强自主研制,构建了涵盖14个专业模块的大型客机标准系统框架,包括标准规范8500项,制定发布了4691项自主创新的中国民机标准,形成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型客机标准、程序和规范。在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等100余项关键技术公关的过程中,开展了大量核心标准的研制,主导制定10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大型客机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标准化改革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推动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对我国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入推进标准化改革、促进国家民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提供重要支撑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正式筹建

2018年2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复同意我市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明确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四研究所作为创新基地承担单位。作为国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以及以标准化助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创新基地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变革,为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重大创新突破、培育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奠定重要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创新基地在两年筹建期内将以“创新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多层次标准化服务体系、完成一批重点技术标准研究级应用”为目标,有机融合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全产业优势技术、标准化和产业资源,联合军方标准化研究机构,建立集标准化与产品信息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结合全国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在专项课题、军民通用、优势技术标准培育及国际标准主导等重点领域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检测大比武

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部署,继续谱写上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黄小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高质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上海质量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关于质量强国的战略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全市各部门、各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质量是上海的生命”这一理念,谋大局、抓具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质量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服务保障了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质量工作水平总体领先。在国务院对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上海连续4年荣获A等佳绩,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去年9月,上海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大会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质量“好声音”。统筹谋划,持续优化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质量领域一大批政策举措,构建上海质量工作的“四梁八柱”。对标中央要求,出台体现上海特点的质量提升方案,成为本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品质革命、落实质量强国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目前,16个区全部制订出台了具体行动计划,全市重点领域、行业、区域协同开展质量提升的强劲势头已经形成。聚焦重点,服务支撑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创新开展并充分发挥“上海品牌”认证的支撑作用,全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已有53家企业获得首批“上海品牌”认证,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品牌发展局面初见成效,将进一步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紧盯安全,全力守好质量发展底线。针对上海是全球特种设备最多、密度最大的城市这一实际(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达54万台),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模式,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全链条监管,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促进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追求卓越,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素质和品格,黄小路表示,上海质量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质量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充分利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沪举办的契机,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领先,坚持标准领跑,坚持品牌领军,继续全面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为加快新时代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小易)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