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胡立彪:师谣长技以制谣

2017-10-12 09:59:40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是时新秋蟹正肥。在天下美食榜单排名前位的螃蟹一上市,总能受到吃货们的关注,成为“新秋”的一个热点话题。不过,令吃货们烦恼的是,与螃蟹一同上市的,还有各种有关螃蟹的谣言,信与不信的,都会影响心情。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位22岁的小伙在相亲聚会时才吃了几口螃蟹,就急性过敏进了医院。本来只是常见的过敏症状,却有人将其与一些谣言联系起来,旧饭新炒,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发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其实,只要稍微花几分钟时间在网上搜一搜“避孕药喂蟹”“大闸蟹注水”“抗生素螃蟹”等这些说法,就能发现它们是已经流传多年也早被辟过谣的“老谣”了。今年早些时候,“大闸蟹注水”谣言再传,还配了一段视频,搞得似乎“有图有真相”,说什么“用针筒往螃蟹里注水或其他液体,以此给螃蟹增重卖更多钱”。事实是,视频里给螃蟹注的是一种调料,这是浙江当地酒席上的一种做法,而且这种烹饪方式只集中在梭子蟹或青蟹等肉蟹中。

从这则谣言可以看出,传谣者往往缺乏基本常识,而且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然有“增重卖更多钱”的利益设定,那么造谣者(也包括部分传谣者)是否也有获利之心驱动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对发布谣言的平台进行调查发现,谣言的最初制造者,很多是一些自称“绿色食品”的生产商,或者打着“健康养生”旗号赚钱的微信公众号。这些谣言发布者一边散布其他食品有害不能食用的不实说法,一边又标榜自家产品多么好多么健康,或者推销自家的健康“秘方”。而不法商家无中生有地造谣,根本不会顾及这些谣言将会给辛辛苦苦的养殖户以及诚实守信的商家带来多大危害。

在4月17日食药监总局召开的食品谣言治理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食品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甚至已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专家分析认为,食品谣言大致有4个典型特征: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偷换概念,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旧闻翻炒,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掐尾、改头换面;戏谑嘲讽,以打趣调侃方式改变事实描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谣言,很多人容易产生“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而对公众“食品焦虑”的利用,成了一些企业开展不当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他们捏造和发布竞争对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诱导消费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借此打击竞争对手品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市场销售。事实上,谣言背后隐藏着包括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借势营销等诸多动机,这已经不是什么商业秘密了。

为了降低食品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必须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要让科普走在谣言的前面。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科信食品营养与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任钟凯认为,谣言之所以传播得快,是因为它们讲求技巧,深知如何蹭热点、做标题、贴近受众阅读习惯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等。而科普若想战胜谣言,也必须讲方法技巧,向谣言“学习”。换句话说,这叫“师谣长技以制谣”。当然,完全靠科普消灭谣言不是一时半会的功夫,需要长期努力。而且,随着不断科普,谣言也会进化。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在谣言出现后的第一时间,用科学、权威的信息去揭穿它、覆盖它,实现及时、精准辟谣。

最后要强调的是,相比科普与辟谣,更为根本的工作还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在法律层面上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只有法律之剑高悬,才能让不法者慑于其威而不敢越雷池。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