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规范校园贷不能止于“最严禁令”

2017-07-25 10:12:25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许朝军

近日,21岁的大学生李云龙(化名)在申请拉卡拉易分期贷款被拒后,找到一名自称可以为他“包装”资料“包下款”的借贷中介。同样的信息,经过这位中介的操办,半小时后便获得了拉卡拉易分期5万元的贷款额度。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中介通过为学生伪造职业资料、寻找审核漏洞从互联网金融平台骗贷、甚至“引诱”学生借周息高达30%网络小贷。

(据《新京报》)

校园贷在方便学生消费和生活需求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风险也随之而生,因为管理不规范以及校园贷市场经营对象的良莠不齐,高利贷、裸条借贷、暴力催收、个人信息被盗用等问题频频伴随着校园贷出现,有些甚至上演出一幕幕悲剧,成为天之骄子人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为此,2016年校园贷迎来“监管时代”,而今年6月底,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也联合发文暂停网贷机构新开校园贷业务,校园贷走入“最严”监管之下。但关键是,“最严禁令”之下,暗涌并未止息,直接校园贷被叫停,但间接中介开始粉墨登场,一些违规地下风贷机构也跃跃欲试,一些中介通过为学生伪造职业资料、寻找审核漏洞从互联网金融平台骗贷、甚至“引诱”学生借周息高达30%网络小贷。虽然表面上看“最严禁令”下校园贷开始逐步规范,但实际上暗流涌动,让人堪忧。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事实,那就是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最严禁令”,校园贷问题远未解决。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最严禁令”难止校园贷问题,至少说明现实中校园贷款市场需求还在催生不规范校园贷的滋生和蔓延。

校园贷问题缘何存在?除了不良甚至不法校园贷自身问题之外,更关键的还在于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就是消费观念不理性,理财意识不科学等等。纵观频频使用校园贷或者身陷校园贷问题的学生,大部分是消费一是太过超前,不顾及个人实际盲目消费,或者理财不科学,花钱大手大脚或者超出消费水平和自身及家庭生活实际盲目消费。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行为习惯养成以及科学理财观念培养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盲目消费思维下的贷款冲动,仅有“最严禁令”是难以彻底解决校园贷难题的。

因而,解决校园贷问题,规范是前提和基础,但不能止于“最严禁令”,

当务之急还需要在学生消费理性、理财理性方面进行科学的干预和引导。首先,高校应结合校园贷问题的表现,及时开展规范校园贷专题教育,在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行为对比、后果影响等,对在校生进行科学的金融业务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校园贷的本质,尤其是了解非法以及违规校园贷的本质,科学选择正规的金融服务。其次,应加强在校生的消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科学理财教育。要通过校园论坛、微信群、校内文化宣传设施、专家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节约节俭,学会珍惜生活,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做到力所能及消费,科学理财生活,不攀比、不摆阔、不做“月光族”和“借贷族”,不比消费必学习,不比吃穿比能力,不比物质享受比成才成长等,进而从源头上杜绝身陷非法校园贷给自己造成身心受损的畸形,也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甚至是违法校园贷猖狂的问题。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