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质量当自强

2017-07-14 08:23:08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徐建华

  时值《中国制造 2025》实施两周年有余,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制造 2025蓝皮书(2017)》近日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我国位列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前三。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制造”也成为全球市场上认可的一个品牌,我国位列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三甲,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市场号召力。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规模大而附加值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积累不够等困扰“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等诸多问题仍待解决。

  如何让“中国制造”真正“由大到强”?《中国制造 2025蓝皮书(2017)》指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终端体现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制造强国首先是质量强国,中国制造业一定要走出为了降成本而牺牲质量的误区。围绕提升质量,企业必须持续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工艺创新,建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国家必须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制造 2025》发布后,国务院专门成立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全体委员和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联合研究编著了《中国制造 2025蓝皮书》,今年是第二次发布。

  由此可见,该系列蓝皮书对于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落实《中国制造 2025》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从蓝皮书的建议中不难看出,“中国制造”要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质量,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质量是中国制造必须跨越的门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质量当自强。

  近年来,中国人在海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纸尿裤等日常消费用品,突显出“中国制造”背后存在的质量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平均每年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远超发达国家。因此,振兴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刻不容缓。事实上,实施质量强国也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共同选择,比如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在21世纪,都曾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把质量作为国家战略,分别提出“质量革命”“质量振兴”“质量救国”等政策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中国制造的质量自强之路,重中之重是夯实基础。这样的基础主要来自两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工业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曾指出,要破解中国制造的质量难点,首要的是突破工业基础。中国制造业需要突破一些关键零部件对国外的依赖,解决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在数量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与产业门类齐全之间的不相适应,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等难题。比如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是重要的工业基础元器件,我国却长期依赖进口。

  为了解决工业基础问题,《中国制造 2025》提出了工业强基工程,包括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要完成工业基础的突破,只有靠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这需要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动员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立从政策安排、资金扶持、示范推广、应用衔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发展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夯实工业基础能力。

  质量自强之路第二个需要夯实的基础是质量基础。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其中,计量是控制质量的基础,标准是指引质量提升的基础,认证认可是建立质量信任的基础,检验检测是衡量质量的基础。从世界通行做法来看,国家质量基础既是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技术支撑,也是实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

  当前,虽然我国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明显,因此需要大力夯实质量基础。发展优质制造,关键要强化标准体系,夯实制造能力,应当通过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并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车车)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