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汝瓷大师孟玉松话汝瓷与工匠精神

2017-02-21 09:51: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传承是根 创新是魂

——汝瓷大师孟玉松话汝瓷与工匠精神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孙中杰

当中国质量报记者在河南省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松汝瓷)见到玉松汝瓷的创始人、汝瓷大师孟玉松时,除了赞叹她的技艺,也惊讶于她的年龄——很难相信一直神采奕奕的她已经年过古稀;更惊讶于她的记忆力——对于自己与汝瓷的传奇人生,每个细节、每个人名都记忆犹新,每个重要过程都能如数家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曾有“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此后因战乱逐渐走向没落,从此断代800多年。直到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瓷生产。”于是,恢复汝瓷,让瑰宝重见天日,成了一代瓷人追寻的梦想。而孟玉松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被誉为“中国汝瓷女传人”的孟玉松,几十年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汝瓷研究和恢复工作中,她主持研究成功的汝官瓷(天青釉)和月白釉填补了我国陶瓷史汝窑制作的空白,使一代名瓷重放异彩。说起自己与汝瓷的“缘分”,她的话语之间,不仅展现了一个老手艺人对汝瓷的挚爱,也体现了一个大国工匠对质量的执着和坚守。

汝瓷造就美丽人生

孟玉松与汝瓷的相遇,更像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1973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孟玉松接到县工业局的一个通知,让她去接受一个新的任务。到了县工业局她才知道,原来是为了恢复汝瓷,需要成立一个陶瓷化验室,缺乏化验人员,因为孟玉松当年学过高铁化验,成为不二人选。于是,就有了孟玉松与汝瓷将近一生的“情缘”。

接受新任务上班之后,孟玉松才发现厂里的实验室只是间空屋子,一无设备,二无药品。面对困难,孟玉松并未退缩,开始着手筹建化验室,责任心驱使着她整天在郑州、洛阳跑个不停,终于把实验室筹建起来了。在此之前,孟玉松从未接触过陶瓷,是个地地道道的“外行”。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一边虚心地拜师学习;另一方面,她在购买实验室设备药品的同时,也不忘逛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杂志等,并在平时抓紧时间学习、琢磨。

孟玉松和厂里的师傅走遍了汝州所有窑址,选捡古瓷碎片,研末进行化验分析,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汝瓷的配方。1978年,汝瓷豆绿釉研制造成功。1984年,汝瓷天蓝釉面世。专家认为:天蓝釉研制成功,使汝官瓷的恢复有了希望。

1983年底,孟玉松接受国家恢复汝瓷天青釉项目,并担任攻关组组长。她凭着对汝瓷的热爱知难而进,多次进京请教专家。被她的执着和所感动,专家破天荒地两度打开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让她观看并抚摸宋代汝官瓷绝世珍品——天青釉弦纹尊。凭着眼看和手摸,她牢牢记住了那“一抹天青”的釉色特征。回到厂里后,将泥料、釉料用不同配方反复试验,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和上千次的烧制,断代800余年的“一抹天青”,终于重现世间,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空白。

传承创新相辅相成

1997年,为汝瓷忙碌了二十余年的孟玉松退休了,但是她割舍不下自己对汝瓷的感情,于是就带领几名下岗职工一起,创立了汝州市汝瓷厂古瓷分厂(玉松汝瓷的前身)。“我觉得汝瓷虽然研制成功了,但离真正的汝瓷还有差距,仍需继续提高和发展。”孟玉松说。就这样,她又开始了汝瓷研究和汝瓷生产的新探索。

这些年,她先后发明了鸳鸯酒壶、汝瓷发光釉等产品和技术,荣获多项国家级发明奖项和专利,还先后斩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多项重量级荣誉,更重要的是,她把她的汝瓷技艺进行传承,不遗余力地宣传与推广汝瓷文化。

“传承汝瓷文化是为汝瓷的继续发展和提高所必需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重要工程。把汝瓷发扬光大,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孟玉松说,玉松汝瓷从成立之初的十来个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四五十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更让孟玉松引以为傲的是,在制定陶瓷的相关国家标准时,她代表汝瓷参加,也让汝瓷的质量有了“规矩”和“准绳”。“无论是对于汝瓷还是对于企业,质量都是生命。”在孟玉松看来,对于汝瓷釉色的孜孜以求,技艺的代代传承,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也是汝瓷质量提升的关键和“生命线”。

现在,不仅玉松汝瓷里的工人都是孟玉松的“徒弟”,她更是将自己制作汝瓷的技艺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媳妇李晓涓。2011年,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其传承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李晓涓,成功研发出《中国青·玉涓》系列产品,将汝瓷釉色发展到极致。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对于汝瓷来说,既要传承当初的工艺,也要结合当今时代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把祖国的汝瓷艺术瑰宝发扬光大,越来越好。”孟玉松深有感触地说道。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