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广东建立消费者认可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名牌评价新体系

2016-04-01 09:39:41 中国质量新闻网

   广东建立消费者认可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名牌评价新体系

   从重传统制造向重科技创新转变

    本报讯  (记者沈 洪)5年来,广东在开展名牌带动战略中,逐年加大名牌评价向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倾斜的“转型”步伐,使一批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质量水平高、技术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的优秀名牌企业脱颖而出,为广东带来超过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据统计,2015年,广东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5%,纳税约占当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5%。名牌评价工作的“转型”,既推动了产业升级,也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质量供给样本。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名牌带动已经成为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广东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中,将名牌评价“转型”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通过实行“评管主体分离”,建立消费者认可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名牌评价新体系,既形成了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程序,也提高了名牌评价的社会影响力及公信力。尤其是名牌评价工作的“四个转变”,成为推动质量供给的重要手段,拉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名牌评价从“重传统制造”向“重科技创新”并举转变,推动了资源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在对传统制造业名牌评价过程中,引导企业重视加强质量体系、标准体系、计量体系、认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巩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名牌引领带动作用,科学制定名牌评价体系,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评价要素,加大科技创新评价权重,积极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据2013年至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名牌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例约2.5%,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平均水平。名牌产品包含的发明专利数量也逐年提升,3年分别达到1338、2148、2701件。名牌带动战略正日益成为广东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名牌评价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广东名牌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战略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通过科学确定评价目录,将国家和广东省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精、尖”技术产品列入名牌评价目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占新增目录总数的56%。其次是通过合理确定评价要素和评价权重,引导企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大批来自新兴产业领域的后起之秀成为“名牌榜”上耀眼新星,促进了名牌企业群体正由传统制造业领域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扩展。目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省名牌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左右,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引领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名牌评价从“重速度规模”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推动产业实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在名牌评审中,不仅看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看其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引导企业强化效益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看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坚持质量为先的原则,看企业的质量状况,对质量评价得分低于150分,近3年来省抽、国抽存在质量不合格,稽查打假发现严重问题,以及因严重质量问题遭遇召回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此举旨在严守名牌产品评价的质量底线,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使质量与效益提升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

   名牌评价从“重规模”向“重节能环保”转变,推动产业实现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在发挥名牌带动战略的导向作用中,名牌评审优先推荐低碳环保的优质产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能效考核列为重点的评价要素。尤其是对近3年出现重大环境问题的申报企业实行一票否决。以佛山市陶瓷行业为例,随着国内外陶瓷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名牌评审中,通过设定陶瓷产业节能降耗的评价标准,使一部分品牌影响力较弱的陶瓷企业淘汰出局。通过名牌评价,以节能减排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不仅推动了陶瓷行业洗牌,也使名牌企业站稳了脚跟,产品销量不减反增。据佛山市环保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市累计淘汰了63家陶瓷企业,完成淘汰和整治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小锅炉3000台。

   5年来,广东通过名牌评价的“转型”,促进名牌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不仅推动形成“古镇灯饰”“大沥铝型材”“潮南内衣”等一批传统区域品牌,也推动了区域品牌向25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的跃升。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