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全媒资讯>>

【高端访谈】“谈‘天’说‘地’”共话防灾减灾

2016-05-13 18:27:34 长城网

2016年对于河北省的防灾减灾工作来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因为今年是邢台地震50周年,唐山地震40周年,河北96大水20周年,汶川地震8周年。自然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伤害,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着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今天呢,我们就有幸请到了河北省气象局局长宋善允,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两位嘉宾做客节目,跟我们一起来“谈‘天’说‘地’”,共话防灾减灾。

访谈现场。 长城网 孙向向 摄

长城网:近年来,河北省气象局、河北省地震局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及提高防灾减灾救援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和成绩呢?

宋善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和按照我们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们重点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围绕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了全民防御系统的建设,组织全民防御气象灾害,我们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的指挥部和指挥部的办公室,把所有和气象灾害有关系的部门联合在一起共同合作,联动应对和指挥气象灾害的防御。另外我们把组织体系也延伸到最基层,乡镇和各个行政村都有监职的人员和相关的组织。我们形成了一个全社会都来参与,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这样一个组织和责任体系。

第二,我们强化了依法防御气象灾害。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人大专门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范了全省的气象灾害防御的行为,同时为了落实这个条例,省政府出台了六个分灾种的气象灾害的防御办法,比如说暴雨、暴雪、大风、大雾、高温、寒潮等等这样的一些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气象灾害,分门别类的制定了防御办法

第三,我们做了强化了科学防御体系。科学防御主要是建立健全了气象灾害的检测、预报和预警系统,进一步的精准化、精细化;我们建立了部分重要的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风险预报和预警系统,比如说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预报,对森林草原火险的风险预报,对城市内涝的风险预报,对山洪的风险预报等等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的系统;我们建立了一套时效比较快捷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的发布系统,这个发布系统可以便捷的能够第一时间直通到可能会受到灾害影响的老百姓的手里,通过电视、通过手机短信、通过微信等各种全媒体的方式都能够传送到,另外我们建立了气象灾害的应急指挥系统,在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应急指挥和联动的信息系统,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指挥长可以通过这个信息系统比较直观的有针对性的快捷及时做出应对的措施;我们建立了防灾减灾的科普教育宣传培训体系,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懂得怎么应对和规避各类气象灾害,这是我说的第三个方面的工作叫科学防御。

第四,我们建立了源头防御制度和机制,比如说我们建立了灾害调查普查区划的制度,建立了基于灾害风险区划的一些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划的修订的制度,还建立了灾害责任落实、督查、检查机制等等,使我们能够在源头上能够防御各类气象灾害。

通过这四个方面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十二五期间气象灾害防御的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我们每年的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的经济损失大致上占我们全省GDP总量的1%左右,但是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工作,2015年,省统计局得出的数据是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大概占GDP总量的0.6%,应该说降幅还是很大,因为人员伤亡的损失,每年都是在逐年下降,并且是稳定的下降。

孙佩卿:地震局的主要目标就是防震减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个是力争测得准,第二个是力争防得住,第三个是力争救得急。测得准就是地震发生了,能及时知道地震在哪,破坏面积有多大,什么地方轻,什么地方重,如果有可能我们在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就知道信息,来减少地震产生的灾害,我们叫地震预警,当然我们一直也在不懈努力的是力争在地震之前能有预测,当然这个预测确实是非常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我们省建设了一大批的地震台站,目前有测震台57个,前兆台57个,强震台107个,当然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叫预警台,这个数量就比较多了,预警台网建成了之后将会达到1300个,也就是现在的8倍,这个量还是比较大的。

防得住首先是法律的保障,出台了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当然现在正在研究制定河北省的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我们从6月1号开始实施的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这是一个新的设防的标准,通过抗震设防的标准的制定,大家按照新的标准来采取抗震设防的措施,来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这样我们在震前做一些防御,包括我们城市的重要的建筑物,也包括我们农村的民居的建筑,农村民居的建筑量比较大,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我们省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每年按一定的计划来推进,目前已经完成了50万户的农村民房的改造。当然了我们还加强防震减灾的宣传,大家能够掌握自救互救的这些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们对城市的生命线工程采取一些抗震的措施。

救得急就是在地震发生和地震发生之后能够及时的得到救助,震前各个层级都制定了地震的预案,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的演练,我们多做演练就知道地震来了之后能够采取哪些措施,同时我们省还建立了三支专业的救援队,还有大量的志愿者队伍,以便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从今年开始我们有试点开展了地震的救灾保险,通过保险的制度,保证我们发生灾难了之后各个反面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也就是说通过这么多年来,围绕着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做了一些工作,当然各方面能力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当然离我们的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我们还在努力当中。

长城网:我知道其实咱们气象局和地震局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就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据我了解,地震局会定期地举行趋势会商,届时也会邀请气象局相关的专家和领导参与,下面就请孙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好吗?

孙佩卿:好的,我们地震局和气象局距离比较近,开展的合作也非常密切,又同属于防灾减灾的这个领域,围绕这些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科学研究,我们有很多研究方法是非常接近的,都处于边缘科学,属于边缘科学几个学科交叉的部位,也有很多创新的方法,在这些方面都取长补短,在科学研究这方面能互相促进;第二就是我们经常会联合会商,是我们省的一个特点,和省里面提出的要求,每年会有几次,根据不同的背景,同样围绕着如何减轻灾害,我们开展联合会商,对未来的趋势和活动特点,做一些分析研究;第三个是我们信息的互联互通,这一点我们正在建,就是我们气象系统和地质技术系统,达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这样我们互相促进。

长城网:看来咱们两局的合作真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光是距离离得近,平时的日常工作也是紧密结合,那咱们气象局有事怎样和地震局合作的呢?

宋善允:实际上我们气象的防灾、地震的防灾,确确实实是我们预防自然灾害的两个最主要的部门或系统,关系也特别密切,我们平常日常防灾减灾的合作也非常多,概括起来说实际上就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数据采集、观测系统的合作,很多我们基层的观测站网是合在一起的,共同在进行,有的观测站点是又有气象的观测又有地震的观测;二是我们的信息共享,气象的信息,地震观测的一些信息,特别是一些卫星遥感的信息,大量的进行共享,并且因为有一些观测系统本身是多功能的,两方面的观测内容都有,所以很多信息我们是实时地进行共享;三是,我们经常性地会商研判,特别是对地震的长期的趋势性的;第四就是我们的应急联动,我们经常会一起做应急演练,实际上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也是共同的开展应急工作,比如过去的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第一时间实际上是地震的应急救援和气象的应急的保障是同时要进驻,要联合在一起,要根据天气的情况,特别是地震抢险救灾的时候,对天气条件、气象条件的依赖是非常大的,还有灾民的安置,救灾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长城网: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国家减灾委也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咱们河北省在增强城市及京津冀城市群方面也有了一定探索。据我了解,咱们未来五年内,河北省地震局将和北京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联合建立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中心,是这样吗?

孙佩卿:是的,京津冀距离比较近,我们叫城市群,北京、天津,以及北京天津周边的我们省的几个大中城市,相对比较集中,随着城市群的集中,财富越来越集中,同样,风险也越来越大,另外,城市与城市之间有很多薄弱的环;另外一方面,就地震来说,地震发生在河北,北京天津也要受到损失,北京或者天津发生地震,我们河北也要受到损失,我们是相互依存的,也离不开;此外,地震救援这方面来说,假如说张家口承德,唐山发生地震,北京天津离得更近,我们石家庄反而远一点,所以说,京津冀围绕着“建设安全城市”做城市群的地震安全做了很多合作,特别是从2014年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国家战略之后,我们河北北京天津三家地震局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和研究,经过了十几次商量,形成了京津冀防震减灾协同发展规划。目前按照这个规划正在起步阶段,未来五年呢,特别是未来围绕着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台网建设,开了一系列合作,将会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几个发布中心,一旦地震发生之后,这几家通过数据共享,共同来减轻灾害损失。

长城网:“十三五”期间呢,京津冀三省市也将协同工作,三地将做好灾害天气的联防联控和预警提升精细化天气预报能力,我了解到的是,可精细至每公里范围内每10分钟更新一次预报。是这样吗宋局长?

宋善允:这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说离不开气象支持,为此我们三省市的气象部门,联合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气象保障规划,一共规划了八个方面的任务。针对城市群的安全运行,城市防震减灾的工作,在这个规划里重点要联合提升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京津冀的气象观测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高密度高时空分辨率的采集技术;第二部分内容就是我们要建立京津冀三省市的共用共享的气象大数据资料室,未来应保障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第三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京津冀共同发展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预警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在大的城市范围内,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一公里,时间分辨率最快是希望有重大灾害或者重大活动需要保障的时候,我们是要提高到分钟级,小时级。所谓分钟级,就是有一些可能是十分钟就要更新一次预报,有的重大活动要求一小时更新一次预报,我们叫提高两率和两性,即准确率和分辨率,以及针对性和时效性。

长城网: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7亿,咱们河北省的网民数量也增加到了四千万,并且还在不断攀升,那么咱们两局在基层的防灾减灾科普方面是怎么利用互联网的作用的呢?

孙佩卿:我们网民一般都希望知道一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包括我们震前怎么防,房子怎么建,怎么建得更结实,包括地震发生的时候想知道地震发生在哪,破坏力有多重,地震的时候怎么躲,震后的时候怎么救,怎么科学施救等等,这些知识都是我们网民和公众想知道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包括现在快速发展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的各种开发软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这样我们就需要做供给测的改革,从我们供给端,推出更多的服务的产品,让我们这些信息产出地更快,让这些信息受众面更宽,大家能够及时地得到这些信息,产生更好的减灾效果。

宋善允:就气象服务来说,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我们能够深入到更多的公众,但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气象服务来说总体上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化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气象现代化建设重要的路径和重要的目标就是气象的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就是数据的采集,气象工作依赖我们观测系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出预报、预测,而后加工制作成为老百姓能够应用的,能够应对、能够适应各种天气、气候条件的这样的一些对策、措施、建议。所以,通过互联网将来可能会改变我们的观测系统,改变我们数据的分析应用系统,改变我们的预报预测系统,

因为有了互联网,所以我们提出了气象服务要“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口号。气象信息服务里边除了包括天气实况,还有预报,还有适应的服务。当然,还包括一些科普:我们怎么规避灾害,怎么趋利避害。

传统媒体我们要提升它的服务质量,比如说视频的、电视的、广播的、报纸的,但是这些都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能够使它们更好实现。还有现在我们在打造的“两微一端”的气象信息服务。希望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多的发展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使将来的气象信息服务能够更智能化、更智慧化,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生产和决策,这个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