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食品>>

西藏:高原小作坊民生大产业

2019-10-10 22:51:11 中国市场监管报

青稞、牦牛肉、糌粑、豆制品等是西藏自治区传统特色食品产业,但小作坊和家族式的生产方式不仅限制了产业发展,还成为食品安全的风险点。目前,西藏有食品加工小作坊2116个。一般规模在150平方米以下,从业人员8人以下。从业人员主要为当地居民、农牧民。食品种类涉及糌粑、面食品、豆制品、粉条加工及地方特色品种。多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承载着传统工艺,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为了让小作坊规范生产、规模发展,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协调推进地方立法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于2016年下发《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小食品”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三小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2017年9月形成《西藏自治区食品生产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三审稿)》,上报自治区研究审定。在地方性法规未出台之前,为使监管工作不出现空白,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同程度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厂房、设施设备、卫生条件、从业人员要求,实施登记备案管理。

在日常监管中,自治区大多数市地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由小作坊业主提出备案登记申请,监管部门对小作坊的申请资料以及现场生产加工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备案登记。各地积极与城管、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共享监管信息,形成监管合力,做到齐抓共管,实现监管的对接,对于多次出现问题的小作坊,加大监管力度,结合自治区实际,在全自治区范围开展乳制品、肉制品专项整治和旅游景区餐饮食品、民俗餐饮单位专项整治行动。

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小作坊经营者往往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对食品安全风险点判断不清晰。在工作中,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宣传与教育并重的原则,逐步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产品信息、生产操作、安全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知识宣传到人,使小作坊经营者和从业者进一步理解食品安全的具体含义,逐步引导其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培养讲道德、讲质量、讲诚信的氛围。

在国家扶贫和援藏的大背景下,市场监管部门引导小作坊集聚发展,让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山南市乃东区结巴青稞加工基地以前一天只能手工炒40公斤糌粑,建立基地后,一次可以炒7500公斤,生产的糌粑已进入当地28所中小学校,成为学生主食之一。

□亦 鸣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