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不久前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管局在进行日常的网络排查时,发现辖区一家网店正在销售的一款保健食品标称由国内某科研机构和某高校联合监制,不但标明可以清除药毒、修复胰岛、滋养胰腺和心脑肝肾,而且宣称拥有美国技术支持、由美国军方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监制。执法人员通过检测发现,所谓新技术不过是在一颗保健胶囊里塞入处方药,以含量来混淆视听,而这样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在网上居然卖得很火。
这样的新闻读来让人气愤,但更让人无奈。类似的情况,媒体曝光不少,综观这些案例,不论是前期的伎俩、中期的走向还是后期的结局,都毫无新意而又屡试不爽——先编出一个高大上的医疗保健神话,以纯天然的面目给人一种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印象,通过肆无忌惮的方法四处宣扬,使之成为一些人迷信的健康信条,然后商家以此为商机,将这些普通食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兜售给消费者。
保健食品产生快速疗效,这本身是最可疑的,也正是这种肆意宣称的疗效,强化了人们对保健食品的迷信。因而,当百姓对其功效有着“执着”的信任时,仅靠科普活动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打击。
我们需要针对保健食品商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只有坚持在发生问题之前堵截,在关键环节时时约束、处处提醒,才能防患于未然,让问题不再轻易重复发生。具体到热门保健食品,特别是网络上销售的保健食品,更应该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它的信息是全公开的,各类宣传和违法经营信息也都有据可查。比如网上销售的保健食品,只要商品中出现了批号,就立刻有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这对不良商家是不是可以更好地产生震慑作用?
对于虚假宣传问题,保健食品不允许说治愈,不允许说疗效,这是有明文规定的。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一定的文字屏蔽?凡是售卖保健食品的厂家,均不能出现违规字眼,一旦出现,系统自动屏蔽。
值得欣慰的是,对文首所说保健食品的查处,源于当地监管部门的一次日常网络排查。这说明只要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监管,违法行为被主动发现的概率就会加大。希望这次执法能够成为建立保健食品长效监管机制的开端,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让违法商家无机可乘。
□郑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