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芯片让“阳光厨房”进阶“智安厨房”
——浙江海宁利用物联网AI技术助力“食安校园”建设侧记
开学第一天,浙江省海宁卫校的学生们到食堂就餐时发现,过了一个暑假,食堂好像“有点不一样”:所有的打饭阿姨甚至后厨员工都穿戴整齐,而在他们走进走出的门上,安装了一个“刷脸”设备。
原来,在今年暑假期间,海宁市市场监管局、海宁卫校及第三方技术团队在一起干了件大事,那就是让学校的“阳光厨房”搭上高科技的快车,朝着“智安厨房”方向驶去。
小芯片办大事
改造食堂对学校来说,压力挺大,因为不论怎么算账,费用都不低。如何用较低成本实现最优效果?三方人员在一起“头脑风暴”,并在经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后,明确了食堂改造原则:最大化利用资源,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经过充分研讨,三方对照餐饮服务操作规范要求,通盘梳理出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关键点,在不更换学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利用芯片技术研制监测食品安全风险关键点的终端物联元器件。简言之,就是将一枚小小的芯片植入食品安全风险关键点上,通过感应报警、语音提示、视频抓取三个层级的预警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智慧监控”。
“一个都不能少”
跟随厨师长吕立峰的脚步,来访者可以在海宁卫校完整地体验一次“智安厨房”之旅。
拿起智能考勤机,识别人脸,测量体温,仅用15秒,吕立峰就在后厨晨检区域完成了智能考勤。接下来,“您好,请您更衣、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工作区”的语音提示响起。
吕立峰介绍,这些步骤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而设置的食品安全操作的关键环节,“一个也不能少”。一旦后厨工作人员“偷懒”漏掉某一步骤,“智慧阳光食安预警系统”的大屏幕上就会循环播放不规范操作行为的抓拍照片。他说:“该系统对工作人员的穿戴和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检测,智能抓取不规范操作场景并取证,全程无须人工参与。”
物联网助力监管
从外表上看,海宁卫校的后厨仍然是老样子。然而,在肉眼可见的洗菜池、冰箱、砧板等处,都植入了小小的芯片。这些芯片不断地收集操作数据,并将数据在后台进行分析后,展示到“智慧阳光食安预警系统”的大屏幕上。
“采用数字化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通过安装物联网设备,从原先依靠人力监督变成开展智慧监控,让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海宁卫校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朱钱锋表示。
此外,“智安厨房”首创了“AI食品安全预警协管平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立即通过物联网向食品安全管理员手机APP发出异常警报,提醒管理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隐患。
触发厨房管理革命
近年来,紧跟时代步伐,运用信息化思维,以物联网、AI技术为支撑,海宁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物体互联、信息互联、价值互联,进一步释放数据潜能,满足行业应用和监管需求,助推餐饮单位内部管理更加优化,监管方式创新发展。
今年,海宁市在165家学校和幼托机构食堂建立“餐饮服务单位自查报告系统”。该系统设“自查报告申报”“核查发现问题”“问题整改反馈”三个模块,并植入学校食堂主体责任自查、问题反馈等标准模板,推进自查和整改事项网上报送、网上流转、网上监督。
从帮助餐饮单位优化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该局通过AI技术使每个人创造的价值、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精准记录,解决了餐饮单位内部考评“卖面子”、受益分配不对等的问题,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再单纯依靠职位而更与动态行为挂钩,为先进餐饮管理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为更好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接下来,海宁市还将试点开展学校食堂落实主体责任主题述职活动。”海宁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力推通过多种渠道建设好‘食安校园’,全面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李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