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金融>>

通江投资集团:IPO严审或为常态 PE如何另辟蹊径?

2018-06-08 09:48:32 中国网

2018年06月07日

近日,券商中国公布的最新数据,让人们对当前IPO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共有42家保荐机构参与了IPO的首发保荐,其中38家券商暂无IPO项目上会,而此前已有9家券商上会项目被全面否决。这意味着,今年,截至到目前47家券商颗粒无收,投行遇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背后,严格审核造就的过低IPO过会率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截止5月底,证监会发审委已累计公告审核101家企业,过会率仅为51.49%。相较2017年同期,发审委一举审核212家,178家通过,过会率高达83.96%。与此同时,目前终止审查的企业数已达到了136家,超过了去年全年总数。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当前较低的过会率,一方面是因为在严审标准下,加速排解由去年过多企业排队形成的IPO堰塞湖,一方面也是为生物科技、云计算等“四新企业”敞开绿色通道。由此看来,短期低过会率或成为业内常态。

在此背景下,PE机构也面临着业务的调整。曾经被看做低风险、高收益的Pre-IPO,如今在PE机构的眼中也成为了亟待考量的标的。在今年新上市的54支个股中,平均涨幅只有不到8天,超过10个涨停板的个股只占其中的26%。与此同时,近两月新股中,多支个股均已出现价格倒挂,更有部分次新股,目前已跌破PE入场价,这在前两年都是难以想象的,PE机构的收益也可见一斑。

不仅是Pre-IPO,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部分机构包括C轮、D轮融资在内的项目都暂缓进行,业内正在寻求独立IPO以外的发展路径,其中PE机构与上市公司直接开展合作成为了重要方向之一。

上市公司通过与PE机构合作成立并购基金等模式,可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产业、资本优势,并借助PE机构资本运作经验,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寻求上市公司并购或单独上市等退出路径。据悉,自2015年起,我国上市公司就以每年超过150个并购基金的数量高速增长,基金规模每年超过2000亿元,市场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而近年来,“PE+上市公司”模式下已有多项成功的实践案例出现。2015年,天保重装通过PE机构搭桥,设立并购基金运营企业作为SPV,完成了对美国圣骑士公司的收购,并充分利用其核心技术,打破了企业在环保设备领域的技术限制和市场壁垒;2016年,超图软件通过与PE机构合作设立超图道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完成对北京世纪安图的收购,借此扩大在国土、房产等传统 GIS 平台的市场份额。由此看来,“PE+上市公司”模式在上市公司扩大运营、加强战略定位等方面确有着突出表现,而PE机构在其中的作用显然举足轻重。

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保国表示,“PE+上市公司”模式是一种新颖的双赢发展路径,以上市公司相关产业发展经验及产业延伸内容需求为指引,PE机构可高效完成对项目挑选、交易结构设计、并购流程操作等方面的处理,降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风险,形成资源与内容的优质配搭,同时也锁定了退出通道,让并购基金及其它参与者对项目能有更多信心与耐心。

然而,“PE+上市公司”也并非毫无风险可言。PE机构与上市公司的磨合期似乎仍未度过。PE机构运作模式是否能被上市公司接受,上市公司标的选择是否符合PE机构价值观等等问题均可能在某一环节制约着合作的开展。有数据显示,2014年“PE+上市公司”案例数接近200个,但64.43%的案例在首次公告后便全无下文,而近年来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张保国认为,“PE+上市公司”模式不可操之过急,PE机构在改变对企业短期估值过分看重的同时,也需寻找遵循资本市场原则、理解产业投资的上市公司,以求在项目合作中能互通有无,更好的将资源投入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内容。通江投资集团正积极探索“PE+上市公司”模式,目前已通过与亚通股份、青建集团等上市企业合作,设立合作基金及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等,开展针对上市公司产业内容的股权投资与产业对接。与此同时,通江投资集团在此基础上增加与国资平台的合作,近日便完成与高投产控合作设立通淇高投(武汉)股权投资基金,针对汽车、健康、教育等诸多领域开展切实投资进程,力求完成产业投资的高效转化,开拓更为广泛的PE投资路径。

张保国表示,行业的寒冬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行业模式亟待转变,投资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探索者,更应主动出击,寻求最为符合时下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投资发展模式。“PE+上市公司”模式或许在未来也会面临发展瓶颈,机构可遵循此类思路,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改善,贴合时代需求,真正形成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助力。

(责任编辑:六六)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