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区域>>

浙江湖州“护绿记”:山水为底“点绿成金”

2018-04-23 15:16:23 中国新闻网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浙江湖州“护绿记”:山水为底“点绿成金”

中新社湖州4月23日电 题:浙江湖州“护绿记”:山水为底“点绿成金”

作者 王庆凯 胡丰盛 李佳赟

端坐在展板前、手持着“股民证”……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7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参加了村里的首次股民代表大会。村书记朱仁斌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到2017年,村民的股权增值了近53倍。

借着“生态美村、旅游兴村”,鲁家村从一个贫瘠落后的“空心村”,“逆袭”为美丽乡村新样板。而鲁家村的“绿色崛起”只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十余年来,湖州各地坚守生态底线,将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生态致富”的发展资本。

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的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正绘制着“点绿成金”的神奇画卷。

从溪龙乡的万亩白茶园远眺,绵延的山岗上,处处涌动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如今,借助优质茶资源,当地积极念好“茶叶经”,将单纯的茶产品逐步向精深加工跨界产品延伸,白茶饮料、茶含片、茶食品等一批新产品不断涌现。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黄杜村都拒绝工业污染入内,摒弃“蒙尘”GDP,保持着最自然的原生态,“因为我们知道,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从静默不语的碧水清流到当当作响的“聚宝盆”,对于做着“绿色买卖”的湖州人来说,“绿水青山”并不意味死守,而是活用。

在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由于游客近七成都是上海人,这个村又被称为“上海村”。清新空气、郁郁青山、潺潺绿水,沉淀在顾渚村的这些现代社会最为稀缺的元素,如今俨然成了“明码标价”的“金山银山”,吸引着都市人按图索骥,涤荡浊心。

2016年,53岁的顾渚村村民周小桥返乡将老房子改造,经营了一家名为“万康”的农家乐,周末时16个房间通通爆满,年收入有2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

“能有这么好的生意,都是因为生态这块绿色‘招牌’。”周小桥乐呵呵地笑道。

像周小桥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还有很多。长兴县委书记周卫兵表示,多年来,长兴坚持“一村一品”思路,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将“青山绿水”转化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最大“靠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返乡创业潮。

十几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宣言中,湖州各地不断精雕细琢生态招牌,以山水为底“点绿成金”,湖州也因此迎来了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数据显示,2017年湖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4.3%,乡村旅游总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28.1%。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288元提高到2017年的28999元。

而随着生态文明的全域格局不断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将商机带进深山老林里,亦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在湖州市德清县的山水之间,坐落着裸心谷、裸心堡、法国山居等150余家精品“洋家乐”。绵延了千年的耕读文化,借由一座座被细心改造的乡间旧宅,得以生发出一幅幅田园山居图。

“莫梵”民宿主、德清县仙潭村村民沈蒋荣告诉记者:“村里的一座座‘再生民宿’,融合了老旧物件、传统手工艺等传统乡土要素,并以宗族文化、民俗节庆为连接点,乡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挖掘,消逝的乡村正再次活过来。”(完)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