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同答转型之问 “两边”共谱民生新篇
——从全国政协第二场“委员通道”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和“小”
□ 本报记者 张文礼
“甘肃有个小伙叫王兵,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瞄准浆水酸菜,最终开发了浆水方便面、浆水米线、浆水酸奶等系列酸菜产品,很受大众喜爱。”
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中,来自甘肃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以小小的浆水酸菜如何实现产业化的故事,回答了记者“西部老工业基地如何实现新兴工业化”之问。
黄宝荣说,王兵所在的民营企业,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经营,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把家庭作坊式的特色小吃做成了健康消费产业,串起了当地企业、种植户和务工人员的致富链,形成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而这也正是新型工业化的新意所在。”
“我们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黄宝荣说。
黄宝荣的话音刚落,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海华接过了话茬,回答起“如何利用现象级冰雪热,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尔滨”火了。“人气满满、活力绽放,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到广泛关注,这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市民同心协力发挥优势,推动东北振兴的一个缩影。”张海华说,人山人海的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的中央大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浓浓暖意,“我们要让东北在敢闯敢干、真抓实干中成为全面振兴的热土。”
如果说甘肃和黑龙江“二老”共答转型之问、老工业基地向“新”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写意”,那么新疆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西藏种好青稞提高农民收入,则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笔”。
“2023年7月,我到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高山深处的皮勒村时,村民指着家里的水龙头激动地说,这是家里最宝贵的东西。”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梅钰以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描绘了当地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造福于民的生动场景。
“皮勒村116户塔吉克族村民以前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夏季到数公里外的河道取水,冬季则化冰雪饮用。”梅钰说,2018年,当地政府投资3100万元,解决了该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有类似情况的地方全新疆共有67个。“农牧民亲切地将自来水称为‘幸福水’。”梅钰说。
水的故事刚讲完,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讲起了粮食——种好青稞、发展好高原农业。
“青稞贯穿着西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怎样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是每一位青稞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达瓦顿珠说,近些年,他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通过改良青稞优化调整西藏的种植结构,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还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久前我去调研,老百姓收获冬青稞再复种荞麦,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耕地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而且有效保护了土壤。”达瓦顿珠说。
老工业基地向“新”而行、边疆地区民生持续改善,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不断呈现。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