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北京通州区潞城镇前疃村
□ 本报记者 彭 燮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三,记者走进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前疃村的养老服务驿站,院子里两个硕大的“中国结”格外喜庆。驿站屋顶上,一大片由光伏板组成的“蓝屋顶”,在阳光映衬下熠熠生辉。作为北京市首个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蓝屋顶”在前疃村随处可见。
“蓝屋顶”给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前疃村党支部书记贾旭峰拿自己家举例算了一笔账:屋顶光伏板发电的前期投入约为12万元,如今不光家里不用掏电费,还能把用不完的电并网销售,里外里每年能至少增收2万元。“五六年就能回本儿,后头就是净赚的,多合适啊!”他高兴地说。
正因为“合适”,这几年,前疃村的“蓝屋顶”越来越多。现在村里已建成926.4千瓦光伏系统,“十四五”期间还将增加900千瓦光伏发电能力。2023年,全村年发电量达101万千瓦时,减少碳排610吨。
为了用好“蓝屋顶”发的“绿色电”,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在前疃村建设了社区级“N+1”型交直流混联微电网系统,并配备了两台150千瓦时移动储能装置。据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马文营介绍,这套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台区功率互济、峰谷调电和光伏协同消纳,把白天用不完的光伏电,通过系统转移到移动储能装置,到夜里再通过这一系统,让移动储能装置放电,供村民使用。如果遇上周边电网故障,移动储能装备就可以即时供电,保障村民正常生活。据测算,该系统可以100%消纳“十四五”期间全村新增光伏电量;全村装机达到1826千瓦,届时全年发电量预计199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203吨。
绿色低碳,不仅是前疃村的特色标签,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键词。国网北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办公室主任林涛表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国网北京电力正在以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为统领,以数字化、低碳化、高韧性为支点,打造“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
供电可靠性达世界最高水平99.9999%,年均停电时间为21秒;建成国内首创激光雷达3D扫描的电缆数字化隧道无人巡检体系;发布实施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DB11/T 2077-2023 城市副中心 新型电力系统10kV及以下配电网设施配置技术规范》;全国首条充电桩自动化检定检测流水线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一项项“最高”“首个”的背后,是国网北京电力公司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点亮市民绿色生活的创新探索和责任担当。
《中国质量报》【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