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理论研究>>

质量强国建设进程中质量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探析——写在《每周质量报告》开播20周年之际

2023-09-19 15:05:22 中国质量报

质量强国建设进程中质量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探析

——写在《每周质量报告》开播20周年之际

□ 章伟秋

导言

《每周质量报告》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唯一一档质量新闻专栏节目,在电视新闻领域独树一帜。

《每周质量报告》创办于2003年。20年来,该节目始终致力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的调查报道,以打假除劣扶优、推动质量进步为第一诉求,以消费者为核心收视人群,经过打磨塑造,已经成为我国电视新闻界质量新闻领域的旗帜性节目。

20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今天的国人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等都非常熟悉,这与新闻媒体对质量的关注和传播密不可分。《每周质量报告》依托总台平台,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宣传质量政策、普及质量文化,对推动我国质量事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让消费更安全

《每周质量报告》以消费者为核心收视人群,坚持以人为本,让人们的消费更安全,一直是其调查报道所秉持的传播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每周质量报告》真诚为消费者代言,助力国人质量观念提升。

1.助力提升国人质量观念

《每周质量报告》秉承“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宗旨,用客观事实与权威实验室检测数据揭示质量问题真相,将辨别产品质量的方法告知广大观众,助力监管部门打假除劣扶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国人的质量观念。

曾经,北京市场上出现大量“红心鸭蛋”,商家号称是散养鸭子吃小鱼小虾、水虫水草后下的蛋,蛋心通红,比普通蛋营养价值高,其售价也比普通鸭蛋高出不少。事实果真如此吗?2006年11月12日播出的《每周质量报告》揭开了“红心鸭蛋”的真相:调查发现,这些“红心鸭蛋”蛋心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鸭子食用了添加了苏丹红的饲料。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我国明令禁止在食品或饲料中添加。有关专家表示,即使是散养的鸭子,吃小鱼小虾水草,也不可能生出艳红的“红心鸭蛋”。天然的就是天然的,此“红”非彼“红”。消费者了解了天然的蛋心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颜色,便不再追捧所谓“红心鸭蛋”,商家也不再以“红心”为卖点进行宣传。

蜂蜜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不少消费者喜欢食用,但市场上的蜂蜜真假难辨。2010年11月1日《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蜂蜜以假乱真,果糖含量过半”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有的厂家用果糖冒充蜂蜜,看上去可以以假乱真。而这种“人造蜂蜜”居然是由陈旧、长虫的碎米加工而来,把它掺到蜂蜜里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蜂蜜”售价较低,但其营养价值也随之下降,有的劣质“蜂蜜”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再次验证了“便宜没好货”的说法,由此告诫人们,若遇售价过低的商品,一定要格外当心。

《每周质量报告》还播出了不少不法商家通过造假迎合消费心理的节目,在助力监管部门打假除劣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意识到不必过度追求面粉的精白、腐竹的筋道、粉丝的通透等。如今人们质量意识不断提升,消费习惯趋于安全、健康、绿色,这些变化与《每周质量报告》发挥的警示、引导作用分不开。可以说,《每周质量报告》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观众的消费习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升其生活品质。

2.真诚为消费者代言

“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是《每周质量报告》的宗旨,也是真诚为消费者代言的体现。该栏目针对消费者投诉相关问题多次进行报道,如2011年1月16日播出的《维权网站“潜规则”》,揭示了一家名为“315 消费电子投诉网”的网站打着替消费者维权的幌子,实际上却根本不替消费者办事的情况;2013年5月12日播出的《维权之困》,报道了陕西省榆林市的一位消费者购买某品牌轿车后,发现该车存在烧机油问题,与商家交涉无果,进行多次投诉维权的事件。

2014年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9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如今已可以实现“有投诉必回应”,质量困扰不再难解。其间《每周质量报告》真诚为消费者代言,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二、推本溯源的传播方式,让管理更完善

20年来,依托总台平台,《每周质量报告》坚持独家新闻调查报道,传播方式从表层向深层拓展,从具体的一物一事入手,多侧面、多角度、多维度报道消费者关注的质量问题。其抽丝剥茧、推本溯源的传播方式,对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起到很重要的支持辅助作用,甚至影响推动了一些质量标准法规的制定出台。

1.有力推动《食品安全法》出台

民以食为天。人们吃得是否安全、健康,事关重大。《每周质量报告》创办伊始就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一些相关调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国《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一些食品企业尤其是一些不合规的小作坊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造成恶劣影响。2003年11月,《每周质量报告》曾播出《被污染的火腿》,曝光不法商家为了让火腿不变质在原料中添加农药的情况;2004年2月播出的《火锅底料“硬”是有问题》,揭露不法商家在火锅底料中添加石蜡仿牛油造假;2004年12月播出的《“香醋”为什么这样涩》,起底不法商家使用霉变大米、添加冰醋酸生产所谓“香醋”乱象……这些节目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它们被各大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等媒体转载实现二次传播,产生广泛影响,相关违法商家也在节目播出后被逐一查处。

《每周质量报告》因长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国家以法治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有明晰的认知,在多期节目中呼吁国家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将出台《食品安全法》写入议案提案。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我国首部《食品安全法》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正式出台。从此,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每周质量报告》两度播出节目,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我国的食品生产与质量安全走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治治理新时代,民众的食品安全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2.促进建立健全相关质量标准

标准是质量的保障,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标准是评价和衡量产品质量的尺度,是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没有各类标准,就无从进行生产和管理。通过调查发现一些产品(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呼吁建立健全相关质量标准,是《每周质量报告》的初衷之一和努力方向。

对一些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领域,《每周质量报告》从不同维度进行多期持续跟踪报道,有力助推相关标准法规出台。比如,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3.5亿台,其安全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据权威部门统计,2018年,我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3000多起,到2021年,相关事故增长约6倍,达1.8万多起;在所有交通事故中,超过一半涉及电动自行车。这些数据引起管理部门和消费者极大关切。《每周质量报告》深入调查因违法改装及使用劣质电池、劣质头盔等引发的交通事故和火灾情况,播出一系列报道,呼吁制定有关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提高产品安全性,以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安全。2019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今年7月1日起,由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

《每周质量报告》还曾集中关注保险等服务类行业。2011年2月20日起连续播出的《聚焦车险霸王合同》《再问车险霸王条款》等5期调查报道,对保险行业造成震动。随后原保监会(现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启动了新一轮商车费改的研究,对原有的车险示范条款进行修订。在此期间,本栏目继续跟进报道,于2012年播出《“涉水“车险》,2014年播出《迟到的示范条款》,有效推动了新商业车险条款于2015年出台,车险“无责不赔”“高保低赔”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到目前为止,保险行业所用商业车险条款仍遵循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所倡导的相关原则。商业车险条款直接涉及2.6亿车主,间接涉及一半以上中国人的利益,商业车险条款的合理化、法治化既涉及民生又关乎金融行业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平衡。

通过新闻报道推动社会进步,《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三、彰显价值的传播效果,让产品更优良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解决“有没有”问题后,解决“好不好”问题成为重点任务。“打假除劣扶优”是《每周质量报告》的初心与使命,节目开播至今,可清晰看到在促进产品质量提高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其持之以恒的使命意识,彰显价值的传播效果,不仅有效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更促进企业主体质量意识日益增强。

1.助推企业产品质量升级换代

很多质量问题源于产品本身不过硬,涉及粗制滥造、缺乏标准或者标准不完善等等。《每周质量报告》就此进行了大量报道,揭示当下市场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如该栏目于2019年1月6日、8月11日和2022年8月7日连续跟踪智能门锁的产品质量,报道该类产品涉及密码设置不安全、人脸识别容易被破解、个人隐私保护不力等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效推动该品类行业标准的升级和整体产品质量的提升。2015年,智能马桶盖在国内声名鹊起,人们对这种进口产品津津乐道。4年后,一次全国性的质量抽查,让国内智能马桶盖给消费者带来惊喜,也让之前消费者海淘马桶盖的剧情发生反转。2019年,《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市场监管部门对网络平台销售智能马桶盖的质量抽查结果:在抽检的国内外产品中,国外品牌不合格率高达6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被抽到的两家国内企业制造的产品全部合格,品质也远好于同批抽检的国外品牌。小小的智能马桶盖成为中国制造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

2.促进企业主体质量意识提升

近10年来,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每周质量报告》以总台权威平台所发挥的强大媒介影响力,不仅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也有力助推着企业自身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断提升。

我们知道,产品是由人生产出来的,要提高产品质量,首先需要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摆正其质量态度。以往,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企业在给国外客户或者重点客户生产产品时,能够做到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精益求精,产品质量稳定,很少会出现质量问题;而同样的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或为一般客户生产产品时,却会降低标准,质量控制没有那么严格,小的质量问题视而不见,大的质量问题也时不时出现。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是有的企业缺乏质量责任意识。如今,这种情况已经逐渐减少,企业大都意识到,产品(服务)质量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对维护企业声誉、塑造品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理念日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占据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

企业主体质量意识日益增强,推动我国产品质量快速提升,这一事实有目共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7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服务业质量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到2022年已连续6年总体合格率在97%以上。

结语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是我国关于质量强国的顶层设计。面对质量强国建设的划时代要求,总台质量新闻节目无疑使命神圣、任重道远。以“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为宗旨的《每周质量报告》,其收视率在总台新闻频道中一直处于高位。我们期待,《每周质量报告》继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成为质量强国建设的强大助推力量。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主持人)

《中国质量报》【工作探讨】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爬坡过坎时 质量知马力——访新希望 ...

  • 健康向未来 建功新时代

  • 2023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 ...

  • 坚守“100-1=0”的质量理念— ...

  • “一针一线”开辟非遗新空间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