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0-10 12:57:31 中国质量报

□ 徐建华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不仅提出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更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16项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大力倡导的重要精神。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无论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还是工匠精神,他们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并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判断,提出要推行“质量变革”和建设“质量强国”,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新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土壤——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3个方面——培养、使用和传承。一般来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学校和市场主体。前者多半依托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采用规模化的方式进行培养;后者则多存在于企业、手工作坊等市场竞争主体中,多采用传统的学徒模式进行传帮带。同时,学生进入市场主体以后,两种培养模式也会交叉融合。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意见》明确提出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等举措,包括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打造一批“工匠园区”等具体措施,目的就是持续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质量。

高技能人才培养出来了,还要重视如何使用。只有肯用、会用、能用,才能把高技能人才用好,使得高技能人才好用。比如,《意见》提出,企业可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等措施,就是希望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从而涌现出更多的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助力我国的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高技能人才培养出来了、用好了,还要留得住,并将技艺传承下去,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他们心无旁骛抓质量、一心一意搞技术。《意见》提出要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就是要不断建立健全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制度,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靠制度留人,用体制机制完成技能人才的梯队建设和技艺的不断传承。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宋朝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所做的注解。它不仅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等精神的精彩解读,也是对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精湛技艺的生动诠释。期待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中国质量报》【观察家】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会同网络综合治理 ...

  • 重庆市铜梁区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个 ...

  • 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大企业开 ...

  • 深圳检测院强化质量基础设施集成应用 ...

  • “喜迎二十大”主题灯光景观亮相天津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