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部门联合发文严查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从源头净化行业风气
本报讯 (实习记者 贾润梅)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惩治“红包”、回扣等行风问题,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通知强调,医务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推荐母乳代用品,不得为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或相关产品的人员提供条件和场所,医疗机构不得允许未经备案的人员对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或者药事人员开展学术推广等相关活动。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非法利益链条,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严惩医药企业虚构业务事项套取资金,用于“带金销售”、商业贿赂的违法违规行为。
近两年来,我国依托互联网直播销售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加,一些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直播带货行列,直播出售医疗相关产品。在某些网红医生“创富神话”的激励下,跃跃欲试的后来者不在少数。“穿了一年多的防护服,两年没回家了,明年想转行做带货主播。”天津某医院的护士李某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记者在生活类社交媒体“小红书”中搜索“医生”用户,结果显示出急救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科医生、皮肤科医生、妇产科医生等众多注册用户,“公立三甲”“40年临床工作经验”,不少用户在个人简介中写着其所属医院,如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记者随机点开一位“皮肤科刘姨的店”账号,其页面店铺销售有修护补水面膜和凝胶。
“这一商业模式是非常取巧的,有‘医生’的专业身份‘加持’,更具备成为专业博主的潜质;走红出圈后,也便可以尽享流量红利接广告挣钱……当医生不如当‘网红’赚得多,副业比主业来钱快。这样一来,医疗行业内一些专业人士自然趋之若鹜。”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说。
“医生在自媒体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进行医学科普积累大量粉丝,本来是件好事,既给网友普及了健康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从事医生IP孵化工作的林理威说,医生IP的最大价值还是提供医疗服务本身,但医生的公益形象和直播带货的商业形象很难独立开来,存在天然的矛盾,并引发部分网友的反感,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9个部门联合发文严查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能够加大纠正不正之风的力度。据了解,此前相关网络平台也出台了审查措施。抖音为保障用户利益,确保平台上的信息安全可靠,仅允许公立二级以上医院、公立三甲医院自营科室、国家级学会协会及下属一级专科学会省级分会(部分单位)、医疗媒体等机构进行认证。公立三甲医院(副)院长、科室(副)主任、主治医师及以上专家等个人进行认证。同时,明令禁止药品广告并打击医疗类作者进行不合规的第三方机构导流行为。
“从长远看,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特定事项申报、利益回避和职业防火墙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净化行业风气,也才能充分规范和保障医生等合理合法利用网红经济‘实现价值’。”莫岱青说道。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