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专家建议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要不断提升品牌“含金量”

2022-04-07 14:28:27 中国质量报

品牌赋能 源头加速

——专家建议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要不断提升品牌“含金量”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但能源大国并非能源品牌大国和强国,我国能源行业亟待建立与能源大国相匹配的品牌集群。3月31日,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成立仪式暨能源产业如何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竞争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业内人士、专家企业家一致建议,我国能源行业要不断提升品牌“含金量”,从而提升全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含绿量”,从源头加速高质量发展。

“在‘双碳’背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下,能源产业品牌建设既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能源产业的品牌建设,有利于激发能源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价值链升级,从而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低碳绿色转型。

能源行业品牌建设时不我待

品牌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制造、中国科技等领域品牌蓬勃兴起,‘含金量’与‘含绿量’不断提升,重大能源装备制造实现新跨越,特高压输变电等跻身世界前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不断扩展,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史玉波表示,然而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存在国际知名能源企业品牌数量少、影响力较弱的情况。说明我国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能源产业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

能源企业在质量和服务上“底子”厚,在品牌建设与传播上“底气”才更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认为,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国的能源产业还没有形成与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影响力,能源产业的品牌意识应切实提高上来。一花独放不是春,面临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靠能源行业各企业各自为战、单枪匹马不可能成功,品牌建设同样的道理,需要多方面相互借力、齐心协力,形成产业的良好口碑、百花齐放的景象,共同打造中国能源的集群品牌。

央企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也将在中国能源产业的品牌建设中挑重担、扛大梁。近年来,能源央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中核集团、国家电投等能源央企品牌入选2021年度“中国品牌创新案例”。在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中国石化品牌价值位居能源化工行业第一。“中国石化品牌架构管理实践”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最佳实践。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表示,经过长期积累,我国不少能源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核心技术、产品经验等硬件条件。要想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能源企业必须将品牌建设加速提上日程,树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能源品牌新景象。

专业机构加速能源品牌建设

尽管我国已经拥有一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但在能源产业,我国此前未有专门进行品牌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和评价机构。3月31日,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以下简称品牌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经中国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品牌研究中心,旨在为推动能源产业高品质发展尽一分力量。”史玉波表示,品牌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可以引导能源企业对品牌打造重要性的认知和发挥品牌价值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势,营造引领产业发展走品牌化道路的良好氛围,为产、学、研、用搭建一个信息互动与传播推广的平台,更好地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能源产业的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但也意味着空间巨大,潜力无限。因此,很高兴看到中国能源研究会成立了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代表我们能源产业也有了品牌研究、评价体系建设的专业机构,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刘吉臻说。

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介绍,品牌研究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围绕我国能源行业的企业、示范项目与工程、高端技术与产品的品牌建设开展研究分析、标准体系建设和培育等工作,引领我国能源企业发展走品牌化道路。在品牌传播方面,品牌研究中心还将与中央级新闻媒体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新闻媒体专业水平和强大的影响力,推动能源品牌的国内、国际传播。

“希望品牌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积极肩负起推动中国能源品牌走上世界的重任,让中国能源品牌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掌控更多生产要素,落实国家利益。”刘平均对中国能源产业更好走向全球品牌价值链中高端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研究制定团体标准,首先开展行业品牌榜的评价发布,如双碳行业,电力行业等;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国际团体标准,向全球发布世界品牌榜;三是在能源领域建设一批国际品牌中心,开展线上线下贸易,拓展国际市场;四是举办可持续发展国际能源品牌论坛;五是创新能源品牌发展指数,引领中国能源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双楼村规模化种植 ...

  • 山东省青州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工人在 ...

  • ​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茶园

  • 陕西省延安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设施农 ...

  • 浙江省湖州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重要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