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022-03-10 12:26:27 中国质量报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关注零部件供应和产品安全 推动全链条减碳脱碳

□ 本报记者 岳 倩

随着全国“两会”开幕,来自汽车产业的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陆续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关注焦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芯片供应紧张、锂电原材料价格上涨、落实“双碳”目标亟需转型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寻求解决之道。

聚焦关键零部件保链稳链

2020年年初以来,芯片短缺问题持续困扰汽车行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的短缺也出现端倪。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在《关于推动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就目前我国在芯片领域未实现自主可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目前中国芯片企业造车规级芯片意愿低。她建议在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的基础上,应完善产业布局,并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长期机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着眼汽车芯片产业链协同,建议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协同,建立车规级芯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成立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建议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芯片企业、汽车企业共同参与,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能力。

针对锂资源短缺带来的电池供应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关于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的提案》中表示,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在《关于加快四川锂矿资源绿色开发的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建议优化完善地区产业开发政策,积极引导具备开发条件的企业加快将资源转变为产能,推动锂矿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国家级锂资源基地建设。

多举措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能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能,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关于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的建议》中提出了她的建议: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如将针刺实验等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法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标准;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避免劣质废旧锂电池大规模流入市场;明确执法主体,健全综合执法机制,保障动力电池从出厂、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安全。

王凤英则表示,目前成熟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已经推出,但由于业内认识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在相关技术出现之前购车的用户,也不能享受到这些前沿安全技术的保护。她建议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规划,推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的应用,助推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厂的必备配置;逐步对存量新能源汽车标配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

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

在落实“双碳”目标背景下,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相关方之一,如何把产业、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应对好“双碳”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都是需要予以深入研究、及时应对的大问题。

陈虹在两会上带来了《关于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支持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认为,要建立健全支持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持续丰富政策工具箱,与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积分政策有效衔接,进一步降低制造、流通、使用等环节的成本;“官产学研”各方形成合力,加快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技术落地,以及原材料的循环利用。

新能源汽车一直以来都有低碳环保的标签,但若纵观整个产业链,从能源获取、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到车辆上路行驶,报废回收,新能源汽车同样会产生大量的碳足迹。今年两会中,一些代表委员就此提出了建议。

曾毓群从零部件的角度出发,认为要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他建议借助中国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方法论研究,同时推动中欧电池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有关部门可按年度、分区域更新发布我国电力碳排放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我国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及时更新并向国际通报;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研究适用于我国电池产业发展和产品需求的绿证管理制度,并通过区块链、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为其确权。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则在《关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中提出了4条建议:建立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局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制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方法;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完善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努力打造现代农林 ...

  • 牛栏山:酿造消费者舌尖上的“京味好 ...

  • 江西省瑞金市市场监管局加强对蔬菜大 ...

  • 甘肃省华亭市市场监管局着重抓好市场 ...

  • 一棵生菜的冬奥之旅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