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分论坛扫描

2021-10-12 14:28:00 中国质量报

质量为发展加速 数字为发展赋能

——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分论坛扫描


分论坛一

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分享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9月16日,在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上,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作为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旨在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促进质量管理创新,传播先进质量理念,激励引导全社会不断提升质量,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大会开幕式上,第四届中国质量奖的获得者代表——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晓东、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安德睿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分享了各自的质量管理模式和心得体会。当天下午,大会的分论坛再次聚焦第四届中国质量奖,邀请获奖组织分享各自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出席分论坛并致辞。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韩永生代表安徽省副省长张红文发表《以质量创新锻造“皖美品质”》的演讲,分享安徽省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优良的安徽产品、工程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质量发展成果的经验做法。

树立质量标杆 传播先进质量理念

因疫情防控原因,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未能参加现场论坛,但福耀董事长曹德旺、总裁叶舒通过视频进行了分享:“福耀始终坚持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员工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就是天下产品没有最好,只有做得更好。”福耀此次获奖的“四品一体双驱动”质量管理模式内涵是以作业管理系统做保障,以客户导向五大端到端流程做价值创造,以人文驱动促人品终身提升,以创新驱动促产品持续迭代。

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董事长方洪波以《数智驱动未来 助力质量强国》为主题,分享了美的“5全5数”智能质量管理模式。“美的围绕‘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字驱动、全球突破’四大战略主轴,通过‘5全5数’创新实现全价值链业务场景的智能分析、智能预警、智能管控、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构建了独特的‘5全5数’的智能质量管理模式。”方洪波表示,美的以全球用户为中心,通过“5全”经营创新贯穿、赋能价值链各环节,构建高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助力中国传统产业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新飞跃;大力推进企业“5数”管理创新,打造全价值链智能质量管理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管理标杆。

服务业的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剑宏分享了宁波港坚持“一流标准”质量追求,打造“一流强港”全球标杆的经验及创新的“一核四共双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宁波舟山港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中,探索出内部改善为主、内外部相互促进的港口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形成了‘一核四共双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并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进程中不断实践、丰富和完善。”毛剑宏透露,作为港行类代表企业,宁波舟山港“一核四供双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图,选取了最具行业特点、最为大众熟悉的螺旋桨意象,“硬核强港”是螺旋桨的桨心,“物流共联、数据共享、客户共赢、城共荣融”是螺旋桨的桨叶,通过“全过程内部运行质量环”和“全场景外部服务质量环”的持续循环、改进和螺旋上升,形成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最终实现“港通天下、服务世界”。

作为首个获得中国质量奖的金融行业企业,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众展示了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我们理解在质量管理上,一个是安全,一个是效率,安全是金融最重要、最根本的质量。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运营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金融行为的安全和高效,质量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管理,抓住这一核心方能‘行稳致远’。”谢众说,银行间市场清算所创建的“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风险管家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对标国际标准,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基石,秉承“创新为帆、风控为锚”的质量文化,把握风险管理这一“环中”与内核,通过集中管控风险,应对“时变、事变、人变、气变、势变”等内外部环境“无穷”变化带来的流动性、市场、结算和信用等风险,防止金融机构的单一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党委书记曾曜、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鹏飞,分别以“一次做对,追求卓越”“铸就强国重器 打造国家名片”为题,分享了各自的质量管理经验。

促进质量管理创新 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隆平高科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种业‘双全双零’质量管理模式,以‘产品零缺陷、服务零遗憾’为目标,自主开发育种测试、农田地理信息、收获管理、质量追溯以及种粮一体化等系统,实现种子‘全生命周期、全业务流程’质量管理,确保为农户提供优质综合农业服务解决方案。”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组织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宫俊涛表示,该模式全面提升了研发效率、种子质量、农业服务水平,在国内年推广面积超500多万公顷,引领我国种业质量管理效率变革;在巴西隆平的运用已促进生产成本降低20%。

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组织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谢江涛介绍说,在健康中国、质量强国背景下,质量文化、质量战略的引领下,金域始终坚守“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通过创新驱动和数据赋能,形成了以质量为生命的“健康哨兵”五维质量管理模式,实现“健康哨兵”赋能临床、助力公卫、守护人民健康的专业价值和社会担当。

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组织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大源则带来了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万向“四驱动四个一”质量管理模式经验分享。“万向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质量管理模式伴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也不断在迭代。”管大源介绍说,从2010年至今,万向的发展进入全球化阶段,为了满足全球汽车行业最高质量标准要求,逐步形成了“四驱动 四个一”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让每台车拥有万向造”目标引领,以满足全球汽车行业最高标准为突破口,从市场、技术、制造、运营构建四大创新驱动发展机制,通过“四个一”目标管理,持续改善,不断达成目标。“四驱动”是市场、技术、制造、运营四大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在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指引下,结合‘同心圆’企业文化,同心圆中的同、心、圆分别与‘三个转变’中的创造、质量、品牌有机结合,形成了‘同力创造、心系质量、圆梦品牌’的‘同心圆’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基于信息化平台,从研发、制造、服务三大环节、9个方面,驱动‘高端定制、卓越品质、智慧服务’,以打造‘世界品牌’为目标,形成一套适用于非标定制+大型装备的质量管理体系。该模式注重文化引领,实现人品、企品、产品的‘三品合一’。注重过程管理,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让产品和服务始终保持领先;注重技术创新,构建了大型非标装备集成产品研发体系,实现产品高端定制的精准创新。”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卓兴建说。

分论坛二

质量变革与数字赋能

□ 本报记者 曹吉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质量(杭州)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对于推动新一轮质量变革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在9月16日下午举行的以“质量变革与数字赋能”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与会地方党政领导、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就此展开了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实体经济是经济的根本,数字经济能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积极主动利用数字技术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赋能,提质增效,是数字经济推进质量变革的重要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区域发展

杭州市委副书记、萧山区委书记佟桂莉说,萧山作为传统工业大区,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以创建省级数字创新发展试验区为重要抓手,推动制造与数字高度融合,建设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支持北大信研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产业大脑加未来工厂体系,加速萧山制造质量变革、系统重塑。

杭州市副市长胡伟说,杭州把做强数字经济和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的协同融合发展。通过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汇聚数字经济人才,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具体做法包括深化“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企业上云”等专项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过了90%,海康威视、中策橡胶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

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发展

海康威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扬忠表示,他们在质量变革里面提出“数智质量”的管理模式,更加重视利用多维感知、感知智能、物联大数据、认知智能这些技术服务客户,构建智能时代的竞争力的质量战略。具体做法是建设数字质量的基础设施,实现质量数字的感知,质量数字化的实现,质量数据治理,质量大数据建模,质量数字的运营。3年“数智质量”的推进,让海康威视的生产效率提升51%,质量成本率下降34.5%,质量损失率降低20.8%,客户满意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经济创新且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孝良教授认为,数字化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期间,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供应链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数字化供应链具有以人为本、无界限、韧性强的特点,同时也可作为构建更加丰富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内外协共”的思维,从内部开始,延伸到供应链的各端,不同的资源,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新跨越。数字驱动新的生态系统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里头有技术交流的部分,有互动设计的部分,有采购与供应链配置的部分,还有物流、管理、服务,全部都是共同开发、共同配合。在下一轮的发展当中,中国企业在全球运营当中所塑造的“数智”平台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有质量的数据才有驱动力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石勇认为,数据质量是指数据真实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数据能不能反映现实世界,数字技术的驱动力与数据质量密切相关。数字经济主要组成部分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没有数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智能算法,大数据才能从“食材”变为美味“菜肴”。石勇指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其中的产业数字化是非常困难的,把现实的产业变成数据,好比是把盲人摸象的结果还原成大象,这其间数据挖掘十分重要,数据挖掘是决策的过程,任何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是以目标为导向,给定数据以后选择一些可用的数据进行分析,要涉及挑战问题,要把非结构性数据转化为结构性和利益结构性的数据再进行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运营管理学教授雷瑟夫·莱维对如何利用数据和供应链分析为全球和地方监管政策提供支持发表了看法。雷瑟夫认为,大数据使用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数据更多是分散的、非结构化的,对于研究和决策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因此,雷瑟夫与中国同事一起做的是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创建一套自动化流程,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从这些网站中收集、整合和构建数据,从而创建一个统一的数据集。应用这种模式对中国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8%来自环境风险,40%的风险来自农业实践,6%来自生产制造,7%来自流通环节。雷瑟夫指出,数据和供应链分析突出并强调了批发市场作为中国食品体系整合点的重要性,同时作为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病风险的来源,需要更好地维护。这一结论更好地支持了中国各级政府把质量安全监管重点放在批发市场,通过新的批发市场管理系统,利用技术创造更高的供应链透明度。同时从主动管理这些风险出发,优化供应链和市场设计、农业实践,关注农民和消费者的福利,以确保供应链的安全。

质量专业要善用数字技术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信息枢纽署理院院长宗福季认为,在工业4.0框架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质量专业在其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质量专业以前所有的工具手法以及经验都还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任何的公司企业如果体会到这个的话,他们成功的几率就比较高。质量专业长期都是对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根据数据里面的变化,看到有些什么异常,然后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或者跟不同部门沟通,做决策,数字化转型中获取数据、整理数据本质亦是如此。宗福季说,现在数据变复杂,工具也变得有创新,借由大数据的支持,借由新兴AI跟机器学习工具支持,测量、分析、改善跟控制的影响力更大,能力更强,同时数字技术把传统Excel分析变成动态的可视化,更容易实现质量专业的跨部门沟通,以及对不同的数据、不同专业的沟通。质量专业要把这些东西放进现在的工具包里面。

国际电工委员会亚太地区中心主任周潇鸿指出,在大数据应用过程当中,标准数字化变得非常重要,制定标准的方式已经发生变革,目前正在实施新的工具和工作流程,以提供更多以数据为中心的标准。利用在线编辑技术开发标准研制平台,将允许几个作者同时编辑一个文件,为评议过程提供便利。这些高效的工具使世界各地的很多技术专家能够注重内容而不是格式,并制定系统全面、结构完整的标准。同时在标准呈现形式上,不仅有PDF格式,还有可以用机器可读的XML格式呈现,在未来,内容不仅机器可读,而且可执行、可解释,并最终可由机器控制。

分论坛三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

□ 本报记者 曹吉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标准化工作在其中承担重要基础作用,在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举行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演讲嘉宾围绕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重点行业以及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公众消费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与方法,以及标准化、N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如何支撑低碳绿色发展等,畅谈思路举措,交流真知灼见。

标准是“减碳”工作的基础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原参事刘燕华认为,低碳标准是衡量低碳发展的一把尺子,决定转型的质量,“碳达峰”与“碳中和”系列标准的出台,定会为中国的转型做出贡献,为全球实现巴黎协议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标准催生技术进步,是以倒逼的形式淘汰落后产能,标准体系化能够联通产业的上中下游,相互兼容,标准与发展阶段又要相适应,为利益相关方各个方面实现广覆盖,同时标准要不断升级。刘燕华还强调,标准必须是分层次的,在国际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广泛的产业链及国际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江亿认为,建立科学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减少碳排放需要科学治理体系和支持工具,仅用简单配额的办法来约束企业生产的碳排放,不但计划经济的色彩太浓,而且会造成产业的转移,削弱产业的竞争力,也会造成碳泄漏,反而增加了全球的碳排放。江亿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消费端的责任,因驱动生产的是市场需求、是消费。他建议采用基准值法落实需求端责任,按照产品的功能分类,确定每一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社会平均的碳排放量,把它作为标准值,然后消费者将承担的是这一基准值来计算的碳排放责任,生产者承担的是实际的碳排放量与标准值之间的差额责任。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分院院长林翎认为,“双碳”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也需要建立一个统筹的机制,去构建我国支撑“双碳”的一个标准体系,覆盖工业、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国家层面、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的不同维度,不仅有国家标准,还应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特别是灵活的团体标准以及企业标准,来构成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

国际电工委员会智慧城市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迈克尔·穆奎因指出,有关国际标准组织要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制定新标准,大幅修改旧指标体系,支持能源生产的巨大转型,倡导零碳生产和消费。

NQI为实现“双碳”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纲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做强NQI。实现“双碳”要建立碳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全覆盖的溯源体系,也需要提高碳交易中的数据质量,为碳交易市场提供公平、合理的测量评价等。张纲指出,标准的规范与引领作用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包括通用类的基础共性标准、反映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标准,以及支撑市场机制运作的规范性标准。NQI“一站式”应用不仅仅能够在产业提质增效上发挥作用,也能够在助力“双碳”行动上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能效标识、碳足迹、产业链对接、绿色认证等方面。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谢肇煦认为,高质量的数据是碳市场建设的基础,核查是各个减排机制和交易体系保障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合格评定给主管部门、企业和各利益相关方传递信任,有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检测、检查和认证及评价等。合格评定可以为“双碳”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可信度,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可。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的合格评定领域的标准。

欧洲能源城市奖执行委员马伦·科曼介绍说,欧洲能源城市奖通过《措施目录》提供支持工具,让地方能源小组和决策者能够以此为基础制定行动计划;在能源和气候行动的规划和监测中纳入质量观点,认可战略和准备步骤,引导欧洲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让政府以跨部门、妥善协调和全面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能源和气候政策,同时与国家能源战略和目标保持一致。统计显示,自2002年创立以来,已经有超过1500个欧洲地方当局正在实施欧洲能源城市奖。

城市和能源生产领域是“双碳”目标的主战场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舒印彪认为,建立在化石能源消费基础上的经济结构、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四化(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和标准化)”是推进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路径。他建议在生产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比重;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建设高度电气化社会;用数字技术为能源电力赋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高度感知、双向互动、灵活高效;要发挥好标准的引领作用,以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碳标准体系,推动低碳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成果共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对城市共性三领域(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与市政)减碳路径进行了分析。仇保兴认为,在交通方面,发展电动交通工具是最佳路径。在建筑领域,减碳要从全生命周期着手,因为能耗大部分是建材生产过程,另外建筑将来要脱碳,要对电网系统进行改造,能用屋顶的太阳能、屋顶的风能以及生物质的发电,组成一个微电网。在废弃物处理环节,要建立城市矿山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的建筑,用不锈钢材来建造,使用寿命到了可以做到98%的回收。污水处理也要采用集装箱模式,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循环利用,他还建议未来城市建筑鼓励扩大阳台,在阳台种树、种花、种菜,形成立体绿色系统。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半山终章 至此再无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市场监管局开展“ ...

  • “深圳标准”认证体系树立以高标准引 ...

  • 《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碳中和标准 ...

  • 中车永济电机公司质量强企引领高质量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