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赚钱类App真能“躺赚”?

2021-06-10 11:45:35 中国质量报

□ 孔德淇

眼下,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不少人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其中不乏老年人群体。一些参与者发现,赚钱任务总是绕不开看广告,而标榜的高收益则迟迟难兑现,甚至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据6月7日《工人日报》) 

世上真有“点点手指轻松来钱”的活儿?目前,打着“能赚钱”噱头的App在手机应用市场上愈趋常见,这些App广告语宣称“只要利用零散时间”“简单操作”,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无不是切中了人们“占便宜”的心理,让用户数量一增再增。

然而,现实中利用App赚钱远没那么简单。要赚取任务奖励,用户得在App上浏览数百分钟广告,获得的回报与付出时间不成正比;想要提现,更需满足各类严苛条件。更有甚者,有些用户忙活半天,不仅没拿着钱,还把入会费和个人信息搭进去了。

这类赚钱App中,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用户被当做流量,在把自己的大量时间换成小额奖励的同时,不知不觉为广告公司打了工。而且,这类App包含一个个隐匿的陷阱,一不留神,不仅白费工夫,还可能被“坑”——部分App鼓励发展“下线”,使用户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传销与庞氏骗局的漩涡;一些App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信息泄露等问题,已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以及个人隐私权。

值得注意的是,赚钱App割不动年轻人的“韭菜”后,将目标转向老年人群体,很多老年人正成为这类App的用户。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老年群体与数字经济时代脱钩,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容易出现认知盲区和误区,加之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匮乏,对于险恶套路无法摸清,老年人遭遇数字陷阱的案例层出不穷。

让老年人群体摆脱“老而无助”的困境,不再沦为他人的鱼肉,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基层部门,必须负起责任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降低被骗的风险,面对侵权时学会留存证据,勇于维权,同时也应加强对把老人当“韭菜”割的App的治理。此外,社区也可以深入老年人群体,讲解反套路知识,让老人们“聪明”起来,自己形成一道认知防线,类似的赚钱App便不会轻易得逞。

破解赚钱App各种套路,避免被割“韭菜”,用户留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有所作为,从立法上破局。就目前而言,赚钱类App产业尚处于法律真空之下,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倘不及时立法规范,可能引发更多违法犯罪行为。公安、市场监管及网信等有关部门应有所作为,既从准入审查、用户信息管理和资金监管多个层面发力,拿出狠招、实招、硬招,对涉嫌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宣传套路,依照《广告法》予以惩处,更需要从立法建制上破局,建立规范和专业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无论是虚假宣传、信息泄露,还是传销推广等套路,用户都要擦亮双眼,多个心眼,切莫贪图便宜,不要轻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别被“补脑”产品忽悠了

  • 帮车主捂住“钱袋子” 沃尔沃汽车 ...

  •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农民把小麦秸秆加 ...

  • 河南省开封市市场监管局对端午节前的 ...

  • 山东省无棣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食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