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从38到176,“逃山”的后生们又回来了

2020-10-16 10:51:03 中国质量报

从38到176,“逃山”的后生们又回来了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横冲村脱贫记

□ 周常青

国庆、中秋节前夕,笔者随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军驱车来到挂点帮扶的横冲村走访慰问。

顺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进村,只见一派忙碌景象,大家正紧张地筹备着一年一度的中秋团圆饭。“1、2、3……176,今年吃中秋团圆饭的有176人。”年轻的村支书易清和一家一户清点着人数,“好啊,比去年又多了8个人哩!”

“4年前,全村231个人里的后生都出去了,只有38个老人和小孩守着这37座土坯房,谁能想到,这4年里,大家伙又陆续回到村里来了!”村支部副书记易小梅高兴地说。

说起过去,76岁的老支书黄清玉念起了村里流传已久的顺口溜——“有女莫嫁横冲郎,横冲是个穷地方;红薯南瓜当主粮,青年儿女流外乡。”“那年头,能往外走的都走了,我们管这叫‘逃山’。”他说。

横冲村位于袁州区辽市镇大山深处,人均虽有1亩多田,但田地侍弄得再好,也只能勉强糊个口。对贫穷的记忆,扎根在一代又一代横冲村人的心底。逃离大山,也成了村民们共同的选择。

“不出去能有什么办法?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山上虽然竹子不少,但砍下的竹子,还得靠肩膀一根一根背下来。”72岁的黄友根回忆道,“为了家里能有点钱花,村里家家户户做竹筷子、竹篓子,做好后,还得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背出山外去卖,100双筷子最后也只能赚个2元3角钱,收入多的人家一年还不到3000元。”

“为了能多赚些钱,村里的后生们都跑出去打工了,就留下我们这些上年纪的守山。最少的时候,这半边山就我一个人守着,整天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孤单寂寞得很呐。”站在家门口,75岁的黄小平扬起胳膊,指着近处山腰上几栋房子。

大山阻隔了横冲村的发展,让横冲村落下了“穷根”。2016年,横冲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全村57户人家中,2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是周文军局长等区市场监管局驻点帮扶干部把我们横冲村人的心点燃了。2017年春节,帮扶干部把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发展。从那时起,全村人心气从来没这么齐过,劲头也从来没这么足过。”易清和说。

那个春节后,在外闯荡多年的易清和决心辞掉一份年收入20多万元的工作,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后来,他被选为村支部书记。他说:“我们不能辜负区市场监管局帮扶干部的期望,一定要带领大家把村经济发展起来!”

帮扶干部采取的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加上越来越多回村创业的横冲村人,让横冲村“横冲直闯”了起来。

村里的土地经过流转,33余公顷种上了红薯,20余公顷种上了茶树。帮扶干部帮助村里组建了袁州区横冲村红薯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4户贫困户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每年单是分红就有4000多元。

帮扶干部筹资修通了5米多宽的乡村公路,路灯也亮了,飞剑潭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大巴,顺着宽阔的新路开进村里来了。2019年度,来横冲村参观游览的游客达20多万人次。

“小燕,咱家的农家乐人手不够,快回来帮爸妈一把!”老支书黄清玉打电话把在福建泉州伞厂打工的小女儿黄小燕叫回了家。

在浙江、深圳等地打了10多年工的易清云、易清义、易清民三兄弟回来了,开办农家乐,养蜂卖蜜,销售“横冲茶”,卖自制的“红薯酒”,年收入超过了50万元。

黄伯军、黄伯良兄弟俩,从山下的辽市镇回到村里,在家门口开起旅游超市,专卖横冲土特产,年收入30多万元。

“逃山”的后生们回到村里,创业致富,各显神通,又吸引更多人回村。村委会常住人口普查显示,2017年回村38人,2020年回村176人,4年间回村人数增加了138人。

“回来好啊,我再也不感到孤单寂寞了。”谈起变化,黄会泉老人说:“最大的变化就是随时随地有人说话了。”一旁的黄清玉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村里的后生仔里能人还真不少!”

后生们回来了,在袁州区市场监管局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横冲村人的生活也富裕起来。

休息时,易清和跟几个村民坐在一起,掰着指头做了个“盘点”:“2017年以来,全村有24家在宜春城里买了新房,37栋土坯房全都加固粉刷,小汽车也从7辆增加到了41辆,农家乐的数量从无到有,发展到了23家。”

村委会会计黄发林在一旁补充道:“4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现在达到2.5万元。以前我们村集体收入是零,账都不用做,现在有39万元。”

更大的变化正在酝酿。今年年初,在袁州区市场监管局帮扶干部的协调下,宜春市一家公司看中了横冲村,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横冲村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目前,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研学基地已封顶,很快就可以试运行。“研学基地建起来后,横冲村的研学旅游、农家乐、民宿就可以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了。”易清和说。

笔者临下山时,见合作社理事长黄锦华正站在村委会的门口,给24个贫困户股东分红。24个装着现金的红色礼袋摆放在桌上,笑容在村民们脸上绽放。

大山深处,寒意袭人,但人心早已热气腾腾。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浙江省平湖市市场监管局全面打造《化 ...

  • 拼多多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

  • ​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开幕

  • 穿行在金秋

  •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联合第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