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有的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据悉,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由于碉楼在防范匪患中发挥作用,华侨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王 嘉 摄 《中国质量报》
广东省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有的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据悉,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由于碉楼在防范匪患中发挥作用,华侨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王 嘉 摄 《中国质量报》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