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莫言与诺奖的“理想主义”没有距离

2013-04-03 11:22:37 京华时报

   2012年诺奖获得者莫言与2003年诺奖获得者库切,4月2日在北京进行了一次对话。“两强相遇,必有火花”,那不过是人们的想象,当天两位作家更像是自说自话,莫言侧重于讲述获奖后的心理感受,库切则对诺奖能否坚持为“理想主义者”颁奖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如果库切能够顺便谈谈莫言是否为理想主义者,那么这次“对话”会变得更有意思,可惜他没有。在获奖后,莫言前所未有地体现出了自己的避世倾向,包括厌烦出席各种活动,勉强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采访,以及被迫针对围绕他展开的政绩工程发言等。他一次次表示想要过清净的生活,安静地回到写作之中,这怎么符合一个世俗眼光中理想主义者所应具备的激励特征呢?他更像一个传统主义者,凭借灵敏的触觉和理性的判断,来为自己找到一片不被打扰的安身之所。

   不熟读莫言作品,以及不了解莫言身处环境的人,就不能了解被他深深隐藏起来的理想主义者身份。只是,他的理想全部拴系于文学本身,很少延伸于文学之外。文学成就了莫言,莫言获得文学的荣誉,最后仍回归文学,这是条单一但完整的价值观链条,除非作家自己去打破,外界无法将之压碎。

   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差异的存在,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风格迥异并且都无比精彩的著作。莫言和库切不存在本质上的观点冲突,只要回到文学本身,作家之间的一切矛盾都会遁于无形,文学才是最好的发声体,也是作家最好的武器,谁都不会否认这一点。

   那些在莫言获奖之后,要求他肩负起超越一位普通作家的责任的人,才是盲目的理想主义者,指望一位作家改变他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这是奢望。莫言已经在他的作品里完成了他的任务,无法要求他太多,他这个名字背后所喻示的巨大沉默,他作品里对土地与生命的热爱和歌颂,难道不是一个认真的理想主义者天然具备的厚重情感?

   莫言与诺奖“理想主义”在内里是气质相通的,诺奖评选委员会的选择没错,他完全符合诺贝尔想把文学奖颁给“表现出了理想主义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这个要求。   (韩浩月)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