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繁花》问世引热议 通篇用上海话写作

2013-03-27 15:06:34 上海青年报

   沪语小说清代便有,比如著名的《海上花列传》,这些小说以沪语写上海,透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然而沪语小说断档已久,即便是当今上海最负盛名的作家也基本清一色用普通话写作。上海评论界不少人担心,沪语小说消失,带走的不仅是一种方言,也是一种思维,一方文化。

   这也就可以解释,通篇用“精加工”处理过的上海话写成的35万字小说《繁花》一问世便引发一片热议,成为最近“必读小说”。

    沪语写作就是用沪语思维

   金宇澄的《繁花》去年首发于《收获》,本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在昨天上海作协召开的相关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的还是这部小说所用的沪语。

   在记者印象中,像《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这样纯正的沪语小说在上海大概已经消失了几十年。也因此,几年前当王小鹰在长篇小说《长街行》的对白中用了一些沪语,立刻引起一片叫“好”。相比《长街行》,《繁花》的沪语覆盖面更是达到了100%。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评论家李敬泽虽为山西人,但他很能理解金宇澄选择沪语写作的心理。“选择用方言或用普通话写作,其实是一种根本眼光的选择。”在李敬泽看来,因为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必然会写出不同的内容。对沪语的选择,其实也就是《繁花》的“老上海味道”的一个重要由来。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认为,在文学的创作中,有些东西其实很难用普通话表达,非方言不可,比如上海女人的那种作、那种媚、那种怨,恐怕也只有沪语能够表达得深切。从这个角度来说,沪语写作其实也为保留一方的地域文化提供了可能。

    呼唤沪语写作能力的回归

   据记者观察,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在经过长期课堂教育之后,现在的上海作家似乎已缺乏一种使用沪语写作的能力和自信。有一些写上海的作品会夹杂一些所谓沪语,但写得很拗口,连上海读者也未必读得懂。

   就连金宇澄也坦言,他写《繁花》,也是在经过前30万字的“训练”后,才找到了用母语思维的快感,才真正自信拥有了驾驭沪语的能力。

   不过记者注意到,《繁花》所用沪语,其实是经过了加工,或者说,是语言中保留了上海韵味。未来沪语小说的方向究竟是纯沪语为好,还是经过“精加工”的沪语为好?

   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还是倾向于后者,“沪语小说理应有沪语的味道,但使用方言要有度,如果太过分,其他省份的读者读起来就会困难。所以还是以提炼过的上海话为好。”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