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话题>>

娱乐化浪潮下也可诞生优秀电影 关键在拿捏好"度"

2013-03-26 15:32:31 辽宁日报

    王 研

    □“娱乐”已成为中国电影主要观影人群的一种自我标签和主要诉求

    □娱乐浪潮下并非不能诞生优秀的电影,重要的是如何拿捏一个“度”,如何找到平衡点

    □引导观众的多维视角,开发多维的感受力,应是电影人和评论者的职责与追求

    □重要的依旧是,好的内在叙事与商业元素的结合与平衡

   什么是娱乐化?顾名思义,就是把娱乐性放在突出的位置,以追求娱乐为主要目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一方面,它是满足大众需求的一个有效凭借,是提升票房的无形之手,是最大限度实现商业价值的催化剂,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电影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电影遭遇各种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舆论将电影质量的每况愈下归咎于日渐加剧的娱乐化倾向,担忧那些具有高度娱乐性却失去了艺术性的作品将危及整个文化发展。

   有观点认为,娱乐是电影的重要功能,中国电影的娱乐属性还远远没有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也有观点认为,娱乐化会造成追求感官刺激、低级趣味、哗众取宠等现象,进一步消解文化的严肃性。这两种观点各有合理之处,目前来看,有关电影娱乐化的争论还远没有取得共识。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视角,会给出不同的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娱乐化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

   本期,记者邀请评论家、影评人展开对谈,通过他们对电影市场现状的分析和具体的观影经验,探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娱乐化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娱乐化可能为电影带来怎样的影响等话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尝试市场化的道路。当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在1997年年末上映时,不仅掀起了持续至今的贺岁片风潮,更令电影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自此,以娱乐为特征的商业电影产量逐年递增,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从《甲方乙方》到《泰囧》,时间过去了15年,中国电影呈现出的商业化、娱乐化面貌早已与《甲方乙方》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其发展速度之快常常令人始料不及,许多人为此兴奋不已,但同时,困惑的声音也此起彼伏。面对这样的趋势,是泰然处之,还是忧心忡忡,或许要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其实,不管是欧美电影,还是日韩电影,其娱乐化程度都远远高于中国电影,不能简单地将娱乐化视为阻碍电影健康发展的洪水猛兽,真正令人感到忧虑的是,中国电影的娱乐化缺乏节制、缺乏专业性、缺乏原创力,更缺乏使娱乐深刻化的能力。

   电影生产与流通的现象纷繁复杂,不能用单一视角去判定,要站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来加以考察……人们对物质欲望和感官享受的认知,较为单一,缺乏深度。面对生存压力,人们希望寻求解压和放松,这便造就了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诉求

   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娱乐至死”这一词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针对文化现象的批评中。波兹曼认为,当文化变成娱乐至死的舞台时,文化精神也将随之枯萎。近年来,评论者们喜欢用“娱乐至死”来描绘中国电影的现状,媒体上不断出现诸如《喜剧电影岂能“娱乐至死”》、《中国电影“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至死”时代我们期待艺术的回摆》之类的标题。当《泰囧》、《西游·降魔篇》在铺天盖地的批评声中依然创下华语片票房纪录时,当《一九四二》、《悲惨世界》获得上佳口碑而票房却不如预期时,舆论对中国电影正在步向“娱乐至死”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娱乐搞笑片的广受欢迎和严肃电影的遇冷,让业界人士和电影评论家们担忧。单纯批判电影娱乐化的声音源源不断。不过,当下电影生产与流通的现象纷繁复杂,不能用单一视角去判定。”青年评论家牛寒婷多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不仅跟踪观察中国电影的发展,也拥有十分丰富的观影经验。她认为,要讨论中国电影娱乐化的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需要站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来加以考察。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不仅是经济转型,文化也面临转型。在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风尚还未建立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质欲望和感官享受的认知,较为单一,缺乏深度。面对生存压力,人们希望寻求解压和放松,这便造就了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诉求,尤其‘70后’、‘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他们也是中国电影的主要观影人群。年轻观众较少受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娱乐’成为他们的一种自我标签。他们之中,有的人看《泰囧》甚至能够看四五遍,这种极端的例子说明,‘娱乐’的确已经成为不少年轻观众的最主要的精神诉求,而看电影也几乎和看二人转或者搞笑段子拼凑成的电视剧没有什么差别了。”

   与《泰囧》的反响相反,牛寒婷在电影院里看《悲惨世界》时亲眼目睹,一些年轻观众在电影开始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纷纷退场,还有人在观影过程中频频笑场。“我认为,严肃电影的市场接受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悲惨世界》,中国没有欣赏歌剧的文化传统,加之当下大众文学修养的缺失,确实难以避免遇冷的窘况出现。而《一九四二》的票房不如预期,则更说明了年轻观众对历史和苦难的漠然。”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极具艺术性的电影,上映后却遭遇低票房和低口碑。保利博纳对于票房不理想回应说,期望票房过亿是有野心的想法,我们希望文艺片能与商业大片相抗衡,但事实上文艺片能取得3000万票房已是不错的成绩。姜文也明确表示,自己拍了个好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但观众不认同,那就拍让观众能看懂和喜欢的。其后的作品《让子弹飞》果然票房和口碑双赢,这部电影迎合市场的意图非常明确。姜文的艺术诉求、艺术气质和这两个电影票房的反差、大众的反应,构成了一种反讽,很能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

   中国电影目前最缺乏的是专业性,能够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故事题材拿捏有度的优秀导演实在少之又少……娱乐也有多维丰富的视角,如何引导观众的多维视角,不使他们被搞笑娱乐遮蔽原本丰富的感受力,应是电影人和评论者的职责与追求

   影评人金?曾多次与华语电影圈的知名导演及制片人对谈,对当下中国电影有细致的观察,在她看来,中国电影目前最缺乏的是专业性,“中国电影远远没有好莱坞娱乐化,好莱坞电影工业形成已经超过100年,非常成熟。他们有极其完善的运作机制,比如去哪里找题材,什么样的题材会占有市场。几乎所有的电影在启动前,就已经被市场准确归类了。”

   金?坦言,其实电影娱乐化、商业化未必是不好的倾向,“举个例子,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娱乐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娱乐吗?那么高的票房,那么宽泛的观众接受程度,不能说不娱乐,但是,他们的作品通常也能成为名垂影史的经典之作。”她认为,关键在于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故事题材拿捏有度,但是,目前中国这样的优秀导演实在少之又少。“反而是跟风者众多,看什么红起来了就拍什么,当然出不了好电影。”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当代电影的破局之策在于中国式娱乐电影的类型打造,电影叙事与文化牵手。对此,金?表示:“娱乐化是电影向工业化进化的必经过程,娱乐化进程应当使类型化更加清晰。2010年,我在釜山电影节见到乌尔善导演,当时他正忙于宣传《刀剑笑》,《画皮2》也刚刚确定由他执导。他当时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拍东方新魔幻。《画皮2》最终拿到7亿多的票房,这个成绩证明了他的个人风格果然很适合这类电影。经过多年产业化的训练,那些虽没有清晰定位但已经成名多年的导演,现在也自然而然地知道市场在哪里。比如杜琪峰,他接下来的两部作品——《毒战》是很典型的枪战片、《盲探》则是很典型的侦探片,都是他非常擅长的类型。他拍电影是很讲究类型划分的。另外,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还不算成熟,一些一线导演本身就代表了某种类型,比如冯小刚、张艺谋。”

    另外,中国电影的“娱乐化”之所以令人忧虑,不仅因为缺乏专业性,同时,也在于对“娱乐”的理解和诠释过于表面及单一。牛寒婷说:“娱乐有多维丰富的视角,如何引导观众的多维视角,引发向内关注心灵的叙事而不是表层的叙事,开发自身多维的感受力而不是被搞笑娱乐遮蔽原本丰富的感受力,应是电影人和评论者的职责与追求。继续单纯用精神缺失、娱乐至死的激烈论调来批判现象,恐怕没什么效用。倒不如深入电影的内部,针对影片和剧情的明显漏洞、人物自身设计的悖论性等展开基于文本的分析,提高受众的鉴赏力,可能会起到引导公众的作用。”

   娱乐浪潮下并非不能诞生优秀的电影,重要的是如何拿捏一个“度”,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是当下对中国电影人的素质和智慧的最大考验

   美国经典电影《日落大道》是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电影界的集体反思之作,影片讲述了因有声电影带来的产业转型和剧本创作的求新求异,使部分从业者和公司陷入窘境,他们一方面觊觎观众和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又苦于拿不出像样的作品,深感焦虑和痛苦。有评论认为,今天的中国电影正在遭遇同样的“煎熬”。

   从牛寒婷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娱乐浪潮下并非不能诞生优秀的电影,重要的是如何拿捏一个“度”,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是当下对中国电影人的素质和智慧的最大考验。

   一些优秀的中国导演正在努力寻找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路径,并做出了很多尝试,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比如王家卫,《一代宗师》以如此不通俗的内容在内地拿到了3亿多的票房,相当不容易。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依然是典型的王家卫风格,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审美追求。”

    牛寒婷认为,对当下“娱乐”之“疯狂”不必过于悲观,在娱乐化进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追求具有深度的诉求。“《失恋33天》等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证明了心灵叙事在中国电影市场有获得成功的可能。今天的中国电影环境,给‘娱乐’搭起了无限的舞台,同样也给优秀电影创造了机遇。重要的依旧是,好的内在叙事与商业元素的结合与平衡。”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