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民政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通过强化部门联动,引导协会发力,积极构建从新人结婚登记提醒、合理设计婚宴菜品到创新供餐服务形式、探索餐后捐赠的宽领域、全流程、多层次制度机制。
“随着婚礼进入尾声,宾客逐渐离场,餐桌上的浪费情景呈现出来:30多张餐桌有2/3的桌子剩下的饭菜超过七成,盐焗鸡、酱肘子、面条、馒头……除了部分客人将鲍鱼等海鲜打包带走,大部分剩菜无人问津,很多已被打开、剩余超过半瓶的果汁饮料也丢在桌上。”这是一家媒体的记者暗访婚宴餐桌浪费报道中的一段话。事实上,这并非个别现象,全国范围内,婚宴浪费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显示,目前“满月”宴请等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率在30%左右,商务宴请的浪费率在30%至40%,城乡婚宴酒席浪费率最高,达到40%以上。
婚礼大操大办,把婚宴变成“剩宴”,多是面子在作祟。面对有媒体关于“办婚宴最担心什么”的提问,一些新人的回答如出一辙:怕被“挑理儿”或是被指责“小气”。在他们看来,结婚是人生大事,宴请亲朋好友是为了得到大家的祝福,如果因婚宴档次不够、菜品不足导致大家没有吃好,会丢了自家的面子。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婚宴尽可能高大上,饭菜酒水宁多勿少。另外,婚宴之上,主人和亲友碍于面子,很少打包剩菜,任由其变成厨余垃圾。
婚宴浪费还与目前酒店业通行的“套餐制”密切相关。据媒体调查,大多数承办婚宴的酒店只提供不同价位的套餐,而其提供的套餐内容也会因价位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安徽省合肥市一家酒店提供的套餐,每桌有6至8道凉菜、12至14道热菜,此外还有甜品、主食和果盘。这些套餐起步价为2588元/桌,3688元/桌到5999元/桌是主流选择,消费者几乎不能自主根据人数、个人喜好等来点菜。对于酒店方来说,套餐制的最大好处是批量制作、方便管理,但是“一刀切”的模式化菜品难以符合所有人的胃口,让剩菜剩饭问题更加严重了。
面子问题反映的是心理问题,套餐制问题反映的是管理问题,都是在“理”上出了问题,即尚未形成反对浪费、崇尚节俭的理念。众所周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近些年,不少地方大力通过推广“小份菜”、鼓励剩菜打包等,号召抵制浪费现象,践行“光盘行动”,推动婚丧嫁娶等宴会宴席移风易俗。国家专门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明确了制止食品浪费行为的法律依据,以及餐饮企业、相关部门等各方主体责任,发挥法律的引领规范作用,推动建立长效机制。此次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进一步推动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等的具体举措。
必须清醒认识到,餐饮浪费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制止餐饮浪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就制止婚宴浪费而言,必须要加强宣传引导,更新人们的观念。《通知》提出,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宣传教育,培养消费者节约习惯,积极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促进制止餐饮浪费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倡导喜事新办、婚事从简,摒弃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同时,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食物捐赠机制”,鼓励婚宴服务经营者和消费者为有需要的人士免费提供安全的婚宴余量食品。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餐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也是关键一环。《通知》明确,婚宴服务经营与消费者签订婚宴服务协议时,应当将制止餐饮浪费作为重要提醒内容;将防止食品浪费理念纳入菜单设计,提供多种不同规格的婚宴套餐,合理搭配菜品数量和分量;鼓励提供“小份菜”“小份饭”;允许消费者对套餐菜品进行适当调整;婚宴服务经营者应当提升婚宴菜品质量,鼓励其免费提供可降解打包餐盒,主动引导消费者餐后打包。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