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质量时评>>

治理“保健品”直播乱象须多方发力

2022-12-19 11:37:18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在某直播平台上,一位主播在销售当归黄芪铁片保健食品时宣称其可以“补气血”、改善掉头发症状;在另一直播平台上,一位主播在销售一款名为“×××黄浦茯苓胶囊”的保健食品时,称其对肚子胀气、胃部疼痛、反酸、恶心等“有一定效果”……近日有媒体报道,目前网络直播领域类似这样夸大宣传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做法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均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且应当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重申,未经审查不得发布保健食品广告,保健食品广告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且应当显著标明“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尽管我国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但仍有一些人屡屡触碰法律红线。事实上,“保健”市场乱象已存在多年。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些年“保健”市场很火,但这种“火”是由概念炒作、夸大宣传、欺诈营销等手段烧起来的。把普通食品“伪装”成保健品甚至药品、把保健食品“拔高”成药品或者夸大保健食品的作用,这种现象层出不穷,不少商家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

保健食品的营销目标多为老年人,曾有人说,现在“骗子太多,老人都不够用了”,这并非只是调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一半以上。我们知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逐渐变差,他们普遍会产生一种“怕病”心态。而保健食品宣扬“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理念正好契合了老年人的这一心理。另有数据显示,购买保健食品的老年人中,超过60%的人看中的是“功效作用”,认为其“能够调理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预防疾病”,而对于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效果的认知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这就让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

近年来,针对保健食品市场乱象,相关政府部门持续加大治理力度。2019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百日行动;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市场监管系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围绕整治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涉诈问题隐患,加强市场监管。整治行动收到显著成效,线下销售“保健品”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不过,目前“保健品”坑老问题有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苗头。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网购,有报告显示,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费风险由2017年的线下购买保健食品,变为2021年的过度网络购物,而其网购时最热衷的依然是保健食品。但不法商家以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形式忽悠老年人的手法,仍然是以前那些老伎俩。

由此可见,加强“保健”市场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法律人士建议,针对目前线上存在的“保健品”销售乱象,应多方发力,形成共治局面。对于销售商家,平台要把好资质关,严格审核其是否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发现存在虚假宣传等行为,要及时采取停播下架等措施,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就政府职能部门而言,要尽快建立完善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通过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更严的惩处措施,改变保健食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同时,要持续加强线上“保健”乱象治理,加大联合约谈、联合执法、联合曝光、联合惩戒工作力度,严厉查处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问题,并向消费者发布警示信息,倒逼网络主播和相关平台商家增强自律意识,规范营销行为。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查获假“大力神杯”492个

  • 新泰市羊流镇:发展特色养殖 助力百 ...

  •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开 ...

  • 贵州万山:村村有特色 致富路子多

  • 六水共治丨东方:整治水产养殖尾水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