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产经>>

中国零售企业应打磨可持续盈利模式

2023-11-02 13:46:45 中国质量报

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研究建议

中国零售企业应打磨可持续盈利模式

□ 本报记者 丁 莹

影响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行业未来发展存在三大驱动因素,未来3~5年,相关企业可以从五大层面入手,布局重点发力方向和战略蓝图。

贝恩公司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日联合发布的研究成果《2023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研究》显示,三大驱动因素包括人口与收入结构、消费者行为、发展模式,其中,不同收入层级的家庭结构变化是核心因素。

因素一:人口与收入结构。伴随中国进入人口新阶段,预计总人口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且保持家庭小型化。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收入增速放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预计降至3%~5%,其中,城镇中等收入家庭(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万~3.5万美金)及城镇低收入家庭(家庭年可支配收入5000~1万美金)更易受到经济大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人口从乡村向低线城市转移,更多的农村家庭将享受到发展红利,收入增加。

因素二:消费者行为。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于生鲜快消品零售类消费产生了关键影响。消费者更加精明、更加务实、追求价值,他们的购买意愿来自于对商品真实价值及自我需求的判断,更注重性价比;消费者更理性,他们习惯于通过社交平台、兴趣电商、直播电商等渠道来充分收集产品信息与反馈,进而作出购买决策,推动了零售商担任“买手品质背书”的重要角色;消费者更追求便利,线上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通过电商渠道购买日常低频品类,通过O2O渠道购买高频品类,推动“懒人经济”持续发展,使传统商超大卖场的线下业务辐射半径缩减至1公里,O2O销售额占比将超过50%。

随着社会发展与消费者成熟度提高,各消费层级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都在逐渐变高,消费者更注重服务体验。

不同区域间消费者偏好差异仍然显著,并且在内容短视频推送算法的影响下,消费行为愈发呈现圈层化趋势,对地域特色商品的追求更加强烈。

需要注意的是,实体店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比针对生鲜、熟食等需要眼看手挑、即买即食的品类,以及在满足消费者的各类即时需求和提供“休闲逛购”的购物氛围方面,实体门店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天然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因素三:发展模式。一方面,资本“跑马圈地”式的扩张规模的阶段已基本结束,随着资本回归理性,企业必须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在零售线上化的路径上领跑全球,但西方零售市场经历数十年的稳步发展,不断打磨针对不同类型人群的细分业态与商业模式,夯实零售基本功,仍有许多经验和能力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此次研究建议中国零售企业,放眼未来,参考西方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市场趋势预判,致力于打磨可持续盈利的业务模型、突出商品差异化价值,并且贯穿“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凭借“泛会员化”的方式来提升消费者的黏性。

战略聚焦,区域密度为王。主动调整门店布局,以省/城市群为单位,实现相对市场份额领先,打磨更贴近本地消费者喜好的商品,获取品牌方的优势资源,提升物流供应链效率,从而在区域形成品牌口碑。

精进可持续盈利的全渠道运营模式。头部连锁商超卖场的平均线上销售额占比预计将从目前20%~30%提升至超过50%,过去“线上亏钱赚业绩,线下业务补利润”的经营思路将越来越难以维持。企业必须找到能够稳定维持O2O业务盈利的经营模式,具体可通过拣货打包效率优化、众包配送与包材成本优化、更科学合理的发券促销、更精细化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运营、线上专属/线下专属商品池、设计合理的配送门槛或配送费收取方式等动作实现。

突出商品差异化价值。避免陷入同质化价格竞争,重点发展自有品牌。头部商超卖场企业的自有品牌,此类商品平均销售额占比预计从目前的10%提升至30%,领先企业甚至超过50%。原因在于,一方面,以此对抗商品成本上涨、新兴渠道价格冲击等压力;另一方面,以此增加消费者黏性,降低企业对于品牌方的依赖度。发展自有品牌切忌盲目,若仅以销售额或占比为目标往往容易“动作变形”,企业应更看重“质”而非“量”,根据自身能力禀赋,谨慎选取适合的品类,打造更多为顾客带来差异化价值的爆品。

贯穿“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在线下及O2O场景下,生鲜、即食、即热、即烹类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将从目前60%~65%进一步提升至70%~80%,成为消费者选择购物目的地及建立忠诚度的主要考量因素,企业应全力投入资源,重点发展此部分品类。

拥抱“泛会员化”潮流,提升消费者黏性。在“会员店”模式的启发下,未来各零售业态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定位与目标客群,探索通过建立付费会员体系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此增强顾客黏性。在欧美市场已经出现多家较为成功的案例,但是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认知改变,预计仍需要经历较长的适应过程。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文化浸润人心 点亮万家灯火——各地 ...

  •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青 ...

  • 第6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在上海 ...

  • 河南省渑池县市场监管局质检中心主动 ...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阅海公园秋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