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

2023“3·15”系列专题:汽车消费“三座大山”——行业垄断、价格不透明、以换代修

2023-03-15 10:07:15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马云龙)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围绕着如此庞大的汽车后市场,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我国先后出台了《家用汽车三包规定》、汽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但是,消费者在保养、维修、售后、保险等领域依然会遇到一些问题。“3·15”到来之际,中国质量新闻网针对汽车后市场现状进行走访、调研、行业专家采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汽车后市场仍然所存着诸多行业性的问题,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只是这些问题隐藏得更深、更加隐蔽,令消费者处于想维权却又无从下手的两难境地。值此,我们希望并呼吁相关部门尽快落实相关政策,引领中国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

问题一:“行业垄断”依旧普遍存在

汽车后市场的行业垄断几乎与汽车走向市场相伴而生,最常见的就是“脱店”保养,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用户有可能面临厂商拒绝“三包”兑现的情况。由于“脱店”保养出现质量问题,厂商以车辆不在店内维修、保养,不能确信车辆是否经过正常维修、官方不能承担相应的风险为由,拒绝依照“三包”规定对问题车辆进行赔偿,即便车主在资质齐全的综合修理厂维修三大件,也能提供对应发票和维修/更换记录,但门店仍然以技术不达标或无法验证该维修厂与车主之间的关系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在中国质量新闻网在收到用户的投诉中,由此引发的服务类投诉案例不在少数。

(截图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第43号令--《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提到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等经营者不得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对家用汽车产品进行维护、保养的企业,并将其作为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的规定来看,目前依旧有不少商家没有严格执行此规定。

一些故障虽然出现在“三包”有效期之内,但是很多消费者只要车能开就没有到店进行检查。甚至一些故障偶发性比较强,一些车主到店检查时故障现象又消失了,这个时候,很多4S店给消费者的建议就是“跑一跑”。结果这种由用户检测性地行驶里程却被计算在“三包”有效期内,一旦超出“三包”有效期车辆再次出现同样的故障,厂商往往以超出“三包”有效期拒绝赔偿。

关于这一点,业内人士给出的观点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消费者都不太懂车,对车的概念还停留在只要能开就行的阶段,加之没有日常检修的习惯,以至于忽略了车辆出现故障前的故障码提示。最终,导致高昂的维修成本由消费者自行承担。

截图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购车合同,4S店销售人员要会引导用户签订厂商提供的一些补充合同或者附加条款。这些合同均为厂商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合同中一些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或者一些限定性条款,厂商刻意显示在容易忽视的位置,导致消费者后期维权的被动。

业内人士指出:就我国汽车后市场总体现状而言,汽车在“三包”有效期内,由于法律法规明确,绝大部分车企都能够按照“三包”政策执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涉及到补充合同或补充条款时,依旧存在条款不明确、解释不清晰等情况,让消费者“误签”,从而导致后期索赔难的问题。

对此,我们建议行业应当尽快建立购车合同、补充条款内容的规范制度,并督促企业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前,强制性的要求由销售人员向消费者详细介绍并解释条款涉及的内容,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由于汽车技术的复杂性、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围绕汽车的功能解读、故障原因是否向消费者披露,以及维护保养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这些关乎消费者权益的话语权,最终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厂商。

问题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让消费者不敢修车

第二大问题,就是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表示“买的起,修不起”。

中国质量新闻网通过向4s店售后电话咨询了解到:某两个进口品牌(一款主打家用、另一款主打高端)车型为同平台打造,并搭载同型号发动机,但更换火花塞的价格却相差甚多。根据4s店介绍,家用品牌车型更换火花塞的价格在1260元左右,另一款车型的价格在2200-2300元。

另外,某合资品牌车型左侧车门发生剐蹭后,去4s店喷漆的维修价格为1600元,但中国质量新闻网在咨询有资质的正规修理厂后,同样的位置喷漆,报价仅为600-800元。

一位豪华品牌车主向本网站投诉:更换一个易损件在4S店维修报价5500元,而在一家有资质的汽车维修厂更换同样的配件报价仅为400元!由于两个配件的品质是否一致上,调查取证非常困难,面对用户的投诉,处理投诉经验丰富的网站相关工作人员也在全力想办法。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高的价格差异?一位品牌维修技术总监向我们揭秘说:配件都是由主机厂统一向零部件生产企业采购,再由主机厂销售给他们的授权经销商,中间需要经历不只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这种情况从我国引进燃油车至今仍然普遍存在,既要解决因采购环节导致消费者汽车维养成本高居不下,又要保证零部件正品的品质,这个问题仅仅靠汽车厂商是无力解决的,需要相关主管部门详细调查核实后,给予正面积极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能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

汽车养护成本高的情况新能源车领域更为突出,业内人士表示:同样的底盘剐蹭,燃油车无非就是更换底盘护板、排气管等,但如果是新能源车剐蹭,很有可能导致底盘电池报废,维修成本自然就高。

以两个售价区间相同、级别定位相同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对比,两款车碰撞的位置均为车头部分,传统燃油车可能需要维修的重要部件包含发动机以及变速箱两大总成。而新能源车在发生碰撞后,或需要对三电系统进行更换。这样一来,新能源车的碰撞维修成本,或将比燃油车要高的多。

技术、配件产业不透明,也是造成新能源车成本高的因素之一。上海SMG105.7交通广播特邀嘉宾、上海恒法新能源专修 总经理 曹恒法向本网表示:“新能源车的维修相比传统燃油车的维修,从技术角度来讲要简单的多。在海外市场,维修总成类的企业很多,但中国市场目前还是以换为主,消费者用车成本就居高不下。”

对此,曹恒法总经理建议:目前中国市场应当加速建立具备新能源车维修能力的企业,并不断融入更多专业人才到市场当中进行补充,才能让维修成本合理化。

问题三:“疑似过度维修”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

曾有上海的一位新能源纯电动车主,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底盘略有剐蹭,导致电池组中的一个区域发生变形。车主到4s店检查后被告知,底盘20块电池组中有9块损坏,需要更换。

后经保险公司调查,在所谓“损坏”的9块电池中,只有2块电池是肉眼可见的损坏,可以理赔更换。但其余7块电池无法观测到有损伤,拒绝了车主的索赔需求的同时表示,除非4s店能够出具相关鉴定报告书。

消费者应保险公司要求找到4s店,希望4s店能给予解决,但4s店一直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并“威胁”车主,不根据他的方案换模组,出了问题找保险公司,4s店不负责。

最后,车主表示:“自己到有资质的维修厂进行了检查,此次事故中受损的电池组实际上只有两块。”于是,气不过的车主投诉到了相关部门,4s店态度立马大反转,并主动和车主联系,将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妥善解决。 

另外一个案例,一辆电动轻卡,电池壳上撞了一个小裂痕,时间久了之后有一点渗水。经过4s店诊断,4s店表示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不能索赔。而保险公司则是根据电池数据进行理赔,4s店无法提供电池必须更换的数据,则无法给予车主赔付。同时保险公司表示:电池由于渗水导致的问题,不能索赔,只能赔个外壳给消费者。

心有不甘的消费者找到电池厂商,希望电池厂商能够帮助修复,但得到的回应是:电池进水我们也不能修复,只能换一个总成。

无奈的消费者只好抱着试试的心态看找到一家有资质的修理厂,经过拆卸后发现,电池系统只是由于渗水导致其中的一块电路板出现了生锈的问题,其它电池模组经过检测均能正常工作,工人对生锈的电路板进行了重新打磨,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只换不修”是消费者用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由于车主不具备汽车维修知识,这种非正常理赔范围内的过度维修现象最终买单的只有消费者,”业内人士还表示:“让消费者多花更多冤枉钱,普通用户很难找到相关证据直接证明商家存在过度维修和过度理赔的情况,让车主有苦难言,只能伸头挨宰。”

根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探店和对车主的采访显示: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或4s店,现阶段都坚持“能换则不修”的原则。

的确,从技术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中的维修技师绝大多数是由此前燃油车跨越到新能源车领域,不论是在技术储备还是在工作经验上都有所欠缺。再加上受培训课程欠缺的影响,其技术无法达到能够维修新能源车的水平,所以目前市场内还是以更换配件、更换总成为主。而这一点,也是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观察:目前中国汽车后市场不仅存在”行业垄断”、“过度维修”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突出。中国质量新闻网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规范行业竞争、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有效促进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凌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