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新闻>>焦点图

价格越涨卖的越多 月销过万的造车新势力乘的什么风?

2022-04-06 17:06:13中国质量新闻网

小鹏汽车交付15414辆,同比增长202%;

理想汽车交付11034辆,同比增长125.2%;

哪吒汽车交付12026辆,同比增长270%;

零跑汽车交付10059辆,同比增长193%;

蔚来汽车交付9985辆,同比增长37.6%……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余昶)3月是新能源车的丰收月。刚刚踏入4月,小鹏、理想、蔚来、哪吒、零跑等造车新势力就迫不及待的将3月成绩单公之于众,透露着些许炫耀。确实,我们常用“万辆俱乐部”“月销量过万”作为车型或者车企的发展尺度。

受疫情、芯片短缺、电池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造车新势力第一二阵营的差异越来越小,“蔚小理”自然不必多说,哪吒和零跑也不断追击。那么2022年这些新势力究竟是乘了什么风?

从销量数据来看,增速最快的是哪吒汽车。哪吒汽车交付12026辆,同比增长270%。2022年第一季度,哪吒汽车共交付30152辆,月均销量过万,同比增长305%。其中,3月哪吒V车系交付8122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3%,连续6个月为造车新势力纯电SUV销量冠军;哪吒U Pro交付3904辆,同比增长9660%,有望连续4个月成为造车新势力纯电SUV销量季军。

哪吒汽车与360合作后,主攻10万元级别的电动汽车市场,与蔚来、小鹏、理想的产品形成层差。事实上,中低端市场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有力支柱,更别提在新能源汽车涨价的对比下,低价位车型更能博得关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在发展过程中,车辆价格越低,车辆成本控制越难,同时单车利润也低。如果车企想要凭借车辆利润来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下更多功夫来平衡日益增长的车辆成本。

小鹏汽车3月的增速也不可小觑,在一定的销量基础之上还能达到202%的增量。具体车型方面,小鹏P7交付9183辆,小鹏P5在3月交付4398辆,G3系列交付1833辆。今年小鹏汽车在1月底到2月春节期间对肇庆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2月全面恢复生产,加上由于产能受限积压的订单,推动3月份的交付数量增加,让小鹏汽车重回销冠。

零跑汽车的出圈也让人感到惊讶,3月零跑汽车的销量为10059辆,环比增长192.8%,成为这五家造车新势力中最后一家实现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2月零跑汽车销量出现环比大幅下滑,零跑汽车方面解释称主要是受春节假期及芯片、电池供应链紧张影响。

3月零跑汽车实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是此前积压的订单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是零跑C11车型所在A级纯电动市场整体增速较快,零跑汽车也得以快速放量。按照3月零跑汽车已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截至2021年底,零跑汽车共有22536辆C11订单,当年完成其中3965辆的交付。

凭借理想ONE一款车型的理想汽车3月实现交付量11034辆,同比增长125.2%;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累计交付辆为31716辆,同比增长152.1%。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因受到长三角疫情的影响,部分零部件供应短缺导致生产受到影响,正在采取更多措施,以确保零部件的供应,尽可能地确保生产,缩短预订理想ONE用户提车等待周期。”

而在第一阵营中的蔚来汽车3月表现相对较弱,交付量未超过万辆,排名跌至第五。蔚来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交付量未突破万辆。今年第一季度,蔚来汽车累计交付量为25768辆,同比增长28.5%。按照蔚来汽车的计划,其纯电动轿车ET7已于3月28日开启交付。

各家3月的增长量或多或少,但是都属于高速发展的趋势。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增长的同时还蚕食燃油车市场。2022年1-2月,全球广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64万辆;插混、纯电、燃料电池等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13万辆,同比增长95%,今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已经达到9%。

具体到中国市场,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73.4万辆,全球占比高达65%;超过欧洲的23万辆和北美洲的14万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车转向市场化驱动并形成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是中国带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

另外,对于造车新势力3月销量的增长,还有观点认为3月多家车企宣布涨价,提前消耗了部分需求,叠加3、4月疫情导致的产能供应不足和订单提前释放的因素,4、5月或将会迎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倒春寒”,以订单方式完成交付的新势力或将尤为明显。

实际上,目前供应链危机仍未完全缓解。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其社交账号上表示,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崔东树也表示,今年以来原材料涨价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上涨速度超出业内预期,新签订的订单让车企压力增加。(图片来源各车企公告)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