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智慧”,行车受惠

2019-08-23 15:28:4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实习 郝晨曼)借着政策的东风,ETC今年着实火了起来。然而ETC主要用于高速路桥收费,城市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因此落地“智慧停车”理念,借助尖端科技调用场地资源,提高城市整体交通运行效率,成为业界关注的另一话题。

停车难,难题背后隐商机

交通管理局数据表明,截至今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汽车保有量过百万的城市有66座。虽然近5年内我国汽车保有量维持在10%左右的高增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汽车市场仍存在增量空间,随之而来的停车需求亟待满足。

住建部《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提出:人口规模50万以上的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宜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1.3倍之间;50万人口以下城市,控制在1.1~1.5倍之间。即便按1.1倍的低限来计算,去年国内实际车位数量与期望值之间仍存在两千多万的差距。实施智慧停车方案,无疑将有效缓解停车需求的急迫性,为兴建停车场地争取时间,同时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2010年以来国内智慧停车市场规模保持正增长,预计在2020年超过150亿元。

找位、缴费现“智慧”,四大玩家显身手

智慧停车的“智慧”之处重点体现在找车位和缴费两个环节上。车位信息经由检测终端上传到数据处理中心,车主通过手机APP查找并导航到相应位置。在此过程中供需两端的信息壁垒得以破除,车位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车主不必再因盲目找位浪费时间和精力。对应缴费环节,用户可利用移动工具完成线上支付,具体到停车场场景中,B端通过车牌识别设备采集车辆牌号、出入时点等信息,接入移动支付技术后实现不停车收费,车辆通行效率提高,B端人力成本降低。

由此不难看出,智慧停车行业的参与者大体来源于四个方向:一是设备厂商,提供硬件支持,如捷顺、安居宝;二是互联网公司,主要进行数据管理和供需端对接,附带设备销售,如丁丁停车、无忧停车,还有腾讯、百度等公司就支付、导航等特定功能予以参与;三是停车管理公司,负责线下场地的实际运营;四是市政交管部门,掌握着路侧停车位和公共停车场资源。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领域内几大玩家依托各自优势抢占产业红利,其中最具商业想象力的仍然是互联网应用,“共享”理念尤为亮眼。供给端用户接入互联网数据平台后,利用智能停车软件实现车位闲时租赁;需求端用户可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了解共享车位的位置和数量信息,并进行实时预订。供需双方的受益点彼此链接,车位资源配给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对于整体交通系统来讲,车位共享可以减少路边停车造成的拥堵,交通流转效能提升。

某智能停车APP界面(图片来自腾讯应用宝)

车位-场库-城市三级跳,大数据登台占C位

智慧停车的演进分为车位级、场库级和城市级三个阶段。丁丁停车智能车位锁就是车位级应用的实例。在该级别下还有视频桩和地磁感应两种常用技术,针对单独车位进行管理。场库级的应用场景扩展至停车场、路侧停车等多车停放区域,需要对单车信息加以收集记录,据此完成停车费用的核算。值得一提的是,ETC在场库级场景中具备较大应用潜力,强化相关基础建设将增加ETC应用机会,有利于该技术的普及。

城市级智慧停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到政府、设备供应商、停车服务商、数据及通信运营商等多方参与者。建成城市级智慧停车体系的核心在于大数据技术应用,政府与停车企业的云平台相互对接,终端采集到的停车数据上传至城市级云平台,车主即可通过线上渠道获取泊位信息。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在分析静态、动态停车大数据的基础上,统一调配更广泛区域内的车位资源,对提升停车事务运营、监管水平大有裨益。

完善城市级工程建设,是智慧停车的进化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诸多难点。第一,不同停车场的产权、经营权归属不一致,这就造成了整合管理的困难;第二,目前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行业标准,各家机构的服务、收费、配套设施标准不统一,业务和信息资源难以互联共享;第三,汽车的流动性特征明显,汽车-车位数量匹配性调研存在难度,对调查和纠偏方案造成挑战。

层层推进智慧停车落地,将更好满足车主停车需求,为商家带来盈利机遇,优化交通系统监管运营,成就多方共赢的局面。建成城市级智慧停车体系,仍有赖于行业标准的尽早制定、数据收集处理技术的进步,以及统筹协调管理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