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飞香建议
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大型装备保税维修业务
□ 本报记者 岳 倩
保税维修作为外贸新业态被称为“全球修”,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赛道。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刘飞香带来了一份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大型装备(盾构机)保税维修业务的建议。
与传统的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业务相比,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大型装备保税维修业务即“区外保税维修业务”,指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以“保税维修”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等问题的大型装备从境外运入境内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出境的一种新型业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业态审批时间更短,通关更为便捷,不仅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有助于其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在市场渠道拓展、品牌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赢得优势,目前已成为装备制造行业抢道新市场、布局新业态的重要通道。
据刘飞香介绍,目前大型装备企业具有推动开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的诉求。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为例,其主要出口产品盾构机(含硬岩TBM)近年来出口量稳步增长,且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回购条款,但由于属于专业化、定制化设备,对于原厂售后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按照现行一般贸易报关,不仅进口周期较长影响交付,而且由于贸易监管规则不同等因素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成本,使企业难以利用回购策略稳定市场。
刘飞香认为,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为开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释放了重大利好,各地的有效实践也为该业务开展提供了范本,但目前大型装备(盾构机)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落地仍存在缺少急需国家层面出台系统性、指导性政策,缺少路径支撑等问题。基于此,他提出3点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出台自贸试验区“两头在外”保税维修指导性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简化手续、减免税费、绿色通道、动态调整维修产品目录、支持区内设立全球大型装备(盾构机)分拨中心并享受免税政策等,支持区内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参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及相关要求,开展盾构机等工程机械领域大型装备“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为地方政府提供前置依据和政策指引。
二是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多部门综合监管方案,推动建立商务、财政等部门涉自贸试验区“两头在外”保税维修全链条监管机制,充分授权自贸试验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对所支持项目的监管等事项承担主体责任,参照自贸试验区“两头在外”保税维修管理规定相关要求,支持企业开展相关业务,为地方政府出台配套细则提供政策依据和路径支撑。
三是建议国家层面建立首创型、标志性重大功能性区外保税业务项目支持机制,以盾构机为代表的自贸试验区内保税维修业务是一项开创性业务,其承接企业首次承担区外保税业务涉及场景建设、项目平台、制度创新等方面投入时具有一定风险性,建议国家层面对全国首创型、标志性重大功能性区外保税业务项目给予揭榜领题、项目激励、试点政策等方面支持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中国质量报》【2024两会·提案议案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