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彩云建议
将奶瓶子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 本报记者 何 可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身处奶业科研一线,我们将坚定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奶业高质量发展”。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奶业领域代表,王彩云始终关注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通过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奶业精深加工项目、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与应用水平,更好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等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突飞猛进,产量、质量、装备水平等各项指标稳步提升,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王彩云说,“我在奶业一线做研发20年,亲眼见证了中国人从‘喝到奶’到‘喝好奶’的重要历程,也亲身参与到了中国奶业从‘落后’到‘现代化’的转型突破。这都是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改变。”
与此同时,王彩云也注意到,我国奶业仍需激发产业加速升级的新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她说,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奶业走向更创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以乳铁蛋白为例,其作为一种具有多种活性的天然蛋白质,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其制备难度极高,即使直接食用乳铁蛋白,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其活性丧失。而且,差不多10吨原奶才能提取出1千克的乳铁蛋白。此前,我国乳铁蛋白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价格贵、还经常缺货,如何提取一直是行业难题。
“经过16年的研究,现在,我们首创了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能够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的保留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90%以上,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壁垒。同时,我们还实现了成果转化。”据王彩云介绍,目前,利用自己平台设计合适的生产设备,已成功解决了工业化生产的难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摄取乳铁蛋白的成本。
同样,涉及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的,还有益生菌。益生菌被视为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芯片”,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国民的营养健康意识逐步提升,益生菌作为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等功能食品的一种核心原料,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王彩云说,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仍面临差异化功能菌种缺乏、基础研究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菌种占据原料市场大部分份额等挑战。近些年,我国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关键技术突破,部分国产菌株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但在提高益生菌菌株研发与应用水平上,依旧任重而道远。对此,她建议,要深化菌种基础研究水平,构建适宜中国人体质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
《中国质量报》【2024两会·提案议案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