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翻天覆地 中国制造“拿得出手”
——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卓越工程师”“时代楷模”万步炎
□ 本报记者 何 可
从推开深海的一条缝,到打开深海的一扇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卓越工程师”“时代楷模”万步炎带领团队在深海勘探领域,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闯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路。
这位让国外同行都竖起大拇指的科学家,3月5日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坚定和严肃。
坚定源自肯定。《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指出,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
严肃因为期望。《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指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万步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他将在科技的海洋里继续前行,不负国家所托。
万步炎是大国重器——“海牛号”海底钻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21年4月7日,“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成为人类迄今为止在海底钻进的最大深度,也成为中国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纪录的“中国深度”。
“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15年,“海牛Ⅰ号”问世的时候,万步炎曾经说过这句话,如今依旧矢志不渝,并瞄准了新的目标——“海牛Ⅲ号”,向着更“深”的目标前行。
谈及“海牛号”,万步炎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98年,他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时,目之所及的工具——小到塑料取样管,大到绞车,竟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更令人沮丧的是,国家花重金从国外租了一台海底钻机,试验钻探一个航次,结果颗粒无收。
要知道,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资源遵循谁有能力先勘探,谁就具有优先开发权的规定,因此,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一直应用国外的设备,我们就永远无法迈出‘科技自强’的脚步。”从那时开始,万步炎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我国自己的深海钻探设备。这些年,万步炎领衔推进我国深海钻机系统由“海牛号Ⅰ号”变身“海牛Ⅱ号”,成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一步步见证了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到超越的巨大转变,在浩瀚的大海中,书写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故事。
“现在的科考船上还有多少‘洋设备’?”对于本报记者的提问,万步炎自信地回答说,当时的局面现在已经完全扭转。“当时,科考船上国产的装备估计不会超过10%,现在至少占据了90%,核心技术绝大部分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万步炎的微信签名,也是他对待科学的态度,“别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样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中国人有信心做到”。
中国科技的跨越式进步为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极大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当得知记者来自《中国质量报》的时候,万步炎说,这些年来,中国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Made in China”不再是低质货、便宜货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已不亚于西方国家,完全“拿得出手”。
《中国质量报》【2024两会·质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