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效能共治 促进高品质生活
重庆荣昌区用“同心共圆”模式打造食安之城
□ 孟俊平 周小兵 本报记者 谢 旺
每天早上,重庆市荣昌区的“黄二鸡汤铺盖面”总店里总是食客不断,一碗香气四溢的特色铺盖面是他们慕名“打卡”的动力。老板张娟和丈夫经营这家面馆已20多年,在她的印象里,荣昌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下简称“食安创城”)后,食品安全标准一直在提升,来店里光顾的客人越来越多了。
荣昌区地处成渝(成都重庆)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今年11月,荣昌区被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近年来,结合食安创城,荣昌区打造“责任明晰、运行高效,全程监管、保障有力”治理体系,首创“党建引领+智慧赋能+绿色发展”食安“同心共圆”模式,护航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荣昌经验”。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四方责任’落地见效。”荣昌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拥军介绍说,创建工作伊始,荣昌区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食安创城领导小组。率先建立起一支“党建+食品安全”专业化队伍,依托27个部门、21个镇街建立48个网格单元,划分村居网格156个,形成“1+48+N”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新格局,推动食品安全监管高质量落地。
“消费者在荣昌买肉制品可以扫码溯源,安心消费。”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旗下首个农产品品牌吉吉熊猫猪总经理黄坚表示,有了扫码溯源,不仅能够让消费者感到明白放心,作为企业负责人,也真切感受到了通过“智能猪场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当前,荣昌区琪金集团、吉吉云等20余家企业推广运用“云养云卖”模式,实现生猪生产全程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和养殖绿色化。通过食安创城,荣昌区以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监管为抓手,实施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九大示范引领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通畜禽养殖到餐桌的监管堵点,打造智慧监管系统集群,实现全链条溯源监管。同时,该区打造特色食品优势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两万多公顷,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39个,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除了包保干部每月都来仔细检查,重视食品安全也已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意识!”余红英是芭夯兔荣昌新城店的店长,有10多年餐饮行业从业经历的她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深刻,该店也是荣昌区坚持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缩影。在创建过程中,荣昌区动员全区80余个创建单位、1万户相关经营主体、60余万社区群众齐参与、共创建,形成了强大合力。
在食安创城带动下,2022年,荣昌区食品产业产值达到280.9亿元,增速位列重庆市第一,食品产业已成为荣昌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荣昌区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猪肉、卤鹅、黄凉粉、铺盖面和粉条等领域5个美食品牌,引进紫燕、煌上煌、温氏、椿林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培育形成以洽洽瓜子、琪泰食品等一批10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川南渝西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与冷冻食品加工集散基地;锚定农牧高新,深化产业提升,聚焦数字革命,助力乡村振兴。
“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仅促进了荣昌高质量发展,还促进了荣昌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荣昌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覃兴建细数荣昌“创城”以来的重大变化。荣昌区的食品安全满意度由创城前的70.32分提高到90.43分,老百姓享受到食安创城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荣昌区将继续按照“四个最严”要求,精准落实落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巩固和扩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让荣昌既是美味之城,更是食安之城。
《中国质量报》【食安重庆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