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发布
本报讯 (实习记者 王雅雯)4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国家标准2266项,备案行业标准3501项,备案地方标准8600项,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布17675项团体标准,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标准470738项,新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5个,各地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项目500个。
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介绍了标准促进创新发展情况。截至2022年底,我国设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近30个,共有1679家企业的2856项企业标准成为“领跑者”,全国有30个省市223个市(区)、5万多家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活动,累计发布对标结果11万多个,涉及1800余类产品和服务门类;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
着眼于重点工作,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一级巡视员国焕新介绍,2022年我国共发布农业领域相关国家标准170项、食品消费品领域相关国家标准308项、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相关国家标准728项、服务业国家标准107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标准71项,成立了院士牵头、多方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编制出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组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达72项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介绍,2022年地方标准化工作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活跃程度相对较高。截至2022年底,团体标准方面,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江苏均公布超过1000项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方面,位列前五的山东、浙江、广东、江苏、河北,其声明企业数量均超过2万家;对标结果发布方面,浙江、山东以及河北发布对标结果均超过2万个;企业标准“领跑者”方面,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北京的“领跑者”企业数均在100家及以上。二是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呈现一超多强特点。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数量在30个以上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2个地区,其中北京一地共承担了643个秘书处,占总数的48.75%。从标准研制贡献能力看,各地区参与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数量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安徽、四川、河南,排名第一的北京有1887家。
肖寒还介绍了标准制度型开放目前取得的成效。2022年,我国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增外资企业委员752人,有792项国家标准采用了ISO、IEC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气候变化政策文件的制定,大力推进标准化双多边合作,与巴基斯坦、埃及、欧洲标准组织等14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区域标准组织签署标准化领域合作文件及行动计划,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335项。
《年度报告》还提出今后要着重加强四方面工作: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在标准化“两端”发力,推进标准与科研的互动;加强地方标准化协同推进力度;着重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