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市场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放心消费连续两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优秀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已连续八年全省第一,12315热线受理投诉举报咨询18万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07万元,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网络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取得新成效。服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支持食品产业强链延链、区域产品质量提升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系列措施。出台17项务实管用的帮扶政策。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开展优化微环境、提升微幸福“双十”行动,创新“跨国办”“容缺受理”等外资准入便利化措施,外资企业总数达1061家。破解企业发展难点堵点,开展知识产权、信用、消费等领域金融助企,帮助企业融资6.5亿元。发挥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在全省率先制发《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事项手册》“码上查”,使用量突破22万人次;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为2052家企业排忧解难。市个体劳动者协会被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评为先进集体。推进降本减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定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全年免罚536万元。严查涉企收费,为企业退费数百万元。深化计量惠企,为中小企业减免计量检定费用607万元。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截至2023年1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达93.72万户,同比增长8.32%,总量居全省第三,为稳住全市经济和就业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保定市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全市作典型发言,“码上查”等惠企纾困经验被省政府简报印发,王正谱省长批示。其中,徐水区开发“客群贷”金融产品助力白酒产业健康发展。安国市积极推动以药食同源为主的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满城区惠企措施列入市“千项微改革助力品质生活之城建设”。
严守安全底线,重点领域监管实现新加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坚决守住安全底线。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落实“两个责任”,全市1.4万名领导干部分级包保4.7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坚持源头严防,948家食品生产企业实现全覆盖风险治理。坚持过程严管,3.5万家食品销售单位实现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创建“放心肉菜超市”35家,建成食品安全快检室41个。全省首个“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挂牌运行;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发现并处置问题8935项;完成食品抽检监测4.75万批次,合格率98.3%。药品安全监管能力持续提升。成立乡镇药品安全议事机构291个,配备药品安全监管员8273名,基层监管网络不断加强。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领域专项整治;完成监督抽检1001批次,收集不良反应报告3.1万份,作为全省唯一单位在全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报告会上介绍经验。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不断深化。持续加强特种设备“双控”机制建设,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市在用特种设备定检率实现动态100%。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持续加强。开展电线电缆、危化品、化肥、水泥等专项整治及“护苗助老”行动。加强散煤管控和型煤、成品油质量抽检,规范入省煤质检查站运行,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其中,竞秀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高阳县开展了重点区域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先行试点。
深化质量提升,质量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稳步实施《保定市质量强市“十四五”规划》,以政府质量奖为抓手,推行质量激励创新。开展市场监管系统全要素一站式服务,2022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项;省政府质量奖18项、提名奖13项。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八年全省第一,质量工作绩效目标考核全省第一。打造标准高地,瞄准“7+18+n”重点产业,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48项。出台《标准化资助管理办法》,推动成立省级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协会,成功争取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落地。培育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2家,省级4家,提升保定制造在重点行业话语权。推进“市场大计量”,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233家;推广计量器具应用平台3069家。优化认证认可服务,开展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与中检集团合作推进国家级检验检测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国内首个氢能产品全链条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特嗨氢能检测开放运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为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全年完成企业条码新注册和续展2414家,总量全省第一。完成食药检验检测1691批次,重点产品质量检验698批次,免费检定血压计和市场衡器等5474台件,保定市局赴疆棉花公检工作受到省局表彰,2名直属检验机构技术人员入选首届“保定工匠”。望都县质量强县工作成效显著。高新区落实标准化奖补资金85万元。白沟新城推动箱包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蠡县在深化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通讯员 王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