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理论研究>>

四川市场监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运作现状研究与思考

2022-12-29 11:44:48 中国质量报

□ 杜 聪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工作效能,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深入考察四川市场监管领域舆情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市场监管领域的网络舆情引导规律,力图为提升四川市场监管网络舆情引导治理效能提供切实的对策和路径。

一、四川市场监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是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市场监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二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在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恰当、积极应对,是塑造监管部门正面形象的重要契机。三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管理生态。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处置、积极引导,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进程,进而形成市场监管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管理生态。四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市场监管部门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有助于完善政府部门与民众的沟通机制,是倾听百姓诉求、传达民众呼声、解决消费纠纷、化解市场矛盾的有力支撑。

二、四川市场监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总体架构与常态运作

(一)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总体架构和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分级处置和发声回应三大机制。一是监测预警机制。由专门部门对市场监管领域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并按照监测报送流程开展信息的呈报和反馈。二是分级处置机制。根据已发生舆情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范围和力度,将市场监管舆情等级划分为一般舆情、敏感舆情、重大舆情、特别重大舆情4级,并根据不同的舆情等级,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三是发声回应机制。主要通过网络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

(二)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常态化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舆情处置工作机制。依据有关文件要求,形成了《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舆情工作管理办法》。二是成立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组。工作组针对重大舆情、特别重大舆情而设立,主要负责市场监管舆情应急处置的统筹协调工作。三是加强舆情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省局机关及市(州)市场监管部门舆情工作联络员队伍,定期组织能力培训,探索建立并完善涵盖各相关领域、熟悉舆论声场、善于舆论引导的舆情工作专家库。四是定期研判舆情工作和舆情风险点。每季度召开舆情工作专题会议,总结本季度舆情工作情况,研究确定下季度舆情工作重点。五是定期组织新闻宣传工作媒体座谈会。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及时性、全面性。

三、四川市场监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是网络舆情引导阵地建设需进一步强化。当前的网络舆论阵地仍在建设中,信息发布平台和渠道较为有限。二是网络舆情处置流程需进一步优化。舆情监测预警环节比较薄弱,效果评价环节也没有制定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尚需进一步优化。三是网络舆情处置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急应对,缓研判”“重封堵,轻引导”“忽预警,略评估”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四是网络舆情应对监督评价需进一步加强。未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监督评价机制,监督、约束力度普遍偏弱;正向激励欠缺,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五是网络舆情治理的联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多部门联动不足,影响舆情引导处置效果。

四、进一步健全创新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健全和创新市场监管部门的舆情治理机制,需要从网络舆情治理的全流程出发,着重从6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发现迅速研判。完善舆情监测制度,需要从舆情收集机制、舆情研判机制、舆情预警机制3个环节入手。二是完善分级处置制度,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完善分级处置制度,优化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和应急预案,完善重大舆情快速响应机制,整合不同渠道的资源,借助新闻发布会、政务新媒体矩阵、主流媒体等形成舆论引导的规模效应。三是完善发声回应制度,围绕焦点主动引导。包括完善网络民意的审核、答复和转办机制,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四是完善网络舆情治理人才培养、轮训机制。主要从优化人才选用机制、常态化人才培训、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使用能力3方面进行。五是完善与相关单位的协同联动机制。包括加强与相关单位沟通联动、加强全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协作。六是完善网络舆情回应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完善网络舆情回应效果评价机制、完善舆情回应考核机制。

总之,要不断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和应对效果。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主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联系,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同时,还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监管和企业违法惩戒制度建设、加强科普知识宣传,为市场主体和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市场矛盾、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市场监管局)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思南许家坝镇:基础强 黄牛产业兴

  • 山东成武: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当猪 ...

  • 龙里醒狮镇:“亮晒”出风采 “评比 ...

  •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实行价格和 ...

  • 砥砺担当作为 谱写质检华章——20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