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倩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近年来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酸汤产业质量强链行动,带动近800家酸汤企业发展,开发系列产品100多个,涌现出大批特色品牌,全州酸汤产业预计年产值25亿元;福建省市场监管局赋能南平市加快培育千亿级竹产业……近期,媒体公开报道的一组组数据,展示了各地开展质量强链行动的成果。各地选准优势产业启动质量强链项目,推动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优势产业是各地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优势长期发展而成,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但不少产业链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一些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产品、部件、材料质量可靠性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增强产业链质量竞争优势。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一方面,各地系统规划、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增强了工作的方向性、计划性;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增强精准性、实效性。各地科学选取产业、区域作为质量强链的着力点,并提前做好部门配合部署,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才能推进工作顺利开局、持续开展,最终拉长优势产业长板。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痛点,才能充分发挥有限质量要素资源的支撑作用,在补短板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企业的引领带动。比如,广东强化链主企业需求牵引作用,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面向中小微企业加大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深化全过程、全链条质量数据联通共享与开发利用;深圳推动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和引导上下游企业参与质量标准生态共建,推动产业链质量标准协同提升。链主带动、链员协同,就能逐步实现聚链成群,推动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不仅有利于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健康成长,还能更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好“工具箱”,制定一揽子举措,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助力企业走上提质增效的良性轨道。着眼共性问题开展技术帮扶,有利于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形成全产业链协同提升模式。此外,针对不同产业类别、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因业制宜、因势利导开展“一企一策”的帮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拉长长板、补齐短板的过程,就是充分挖掘优势产业潜力的过程,也是锻造产业新板的过程。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让优势产业更具竞争力。产业链质量的不断提升,才能汇聚起发展的澎湃动能,进一步夯实质量强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