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标四维”登记服务样板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出台措施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7月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营造公平有活力的营商环境,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该局专门出台《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一标四维”登记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以下简称《工作措施》)。
发布会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对《工作措施》进行解读。该负责人表示,《工作措施》以“实现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规范统一”“改革创新”“信用赋能”和“风险防控”四个维度出发,创新推出了20条高品质登记注册服务举措,打造全国首个“一标四维”登记服务样板,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工作措施》的“规范统一”维度主要是规范统一筑基,夯实高质量服务基础。一是制定登记注册地方标准,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正在全面梳理各登记业务类型、各登记流程环节的办理条件、规范要求和审查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北京市统一的登记业务规范指引,指导登记机关为申请人提供政策、标准、流程“三统一”的高品质登记服务,保障登记结果的公开、透明、可预期。该地方标准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同时充分体现了法治引领的原则。二是建立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畅通准入第一关。针对北京央国企、外企、知名企业总部聚集的现状,该局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名称的保护力度,将具有广泛知晓度与高声誉度的驰名商标、老字号、知名企事业单位字号等,自动纳入名称预防性保护范围,有效防范相关名称被他人擅自使用,误导公众。与此同时,该局持续优化名称自主申报流程,细化名称比对规则,丰富新兴行业用语规范表述,释放名称资源,进一步提升名称自主申报成功率。三是优化关键环节服务流程,登记网办提质加速。北京市将在首批餐饮服务、食品生产等行业试点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一批充分展现未来产业特色的经营范围自主公示事项,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四是建立出资提醒机制,引导主体合规经营。该局落实《公司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要求,创新建立出资预警服务机制,设立时间节点常态化提醒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义务。
“改革创新”维度主要是改革创新驱动,提升便利化办事体验。《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北京市将进一步拓宽外资企业投资人身份认证渠道和全程网办范围,持续优化外资企业开办服务体验,同时探索将北京市认可的境外投资者主体资格公证认证文件地域范围由“津冀”两地扩大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域范围等,将外国投资者资格认证、跨境流转的时间从2~3个月不等缩短至最快1天办结。2023年,北京市全年新设外资企业2810家,同比增长14.32%。《工作措施》拓展深化电子营业执照综合应用。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超过210万户经营主体下载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占存量经营主体八成以上,累计调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超过1.8亿次,居全国首位。《工作措施》探索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市将利用人工智能语义理解、自主学习、智能推理等技术优势,系统训练“大模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线上申请平台,为申请人提供智能问答、在线引导、边问边办等智能服务,实现精准化指引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网办服务体验。《工作措施》提升个体工商户发展质量。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印发北京市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为该市协同发力,共同扶持培育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制度指引。
此外,“信用赋能”维度重点是信用赋能贯穿,畅通全链条登管衔接,主要措施包括开展经营范围标注,完善证照信息互联互通;升级实名认证服务,确保登记信息真实有效;优化分级分类监测,落实守信主体无事不扰。“风险防控”维度则是风险防控兜底,破解高发性实务难题,多措并举解决企业“退出难”,优化经营主体“丢公章”办事手续,启动登记信息涤除机制解决“执行难”。
《中国质量报》